推动国内学术交流 助力科研成果推广

期刊论文、出版出书、评职称学术咨询

社会认可、全国通用、升职加薪的通行证

论社会心态: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

分类:文史论文 时间:2022-04-24 热度:357

  摘 要:“社会心态”是近几十年在我国学术界使用非常广泛的一个概念,然而,在多数文献中却缺少对其内涵的明确界定。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传统看,社会心态属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或重大的社会变迁过程相联系的,在一定时期内广泛地存在于各类社会群体内的情绪、情感、社会认知、行为意向和价值取向的总和。它属于社会心理的动态构成部分。社会心态测量的基本纬度包括社会情绪、社会认知、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行为意向。

论社会心态: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

  关键词:社会心态;社会心理;社会心态测量

  “社会心态”一词,是近几十年在我国学术界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概念。据我国学者杨宜音的检索统计,仅从1994年到2006年5月,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以“社会心态”为关键词检索到的相关论文就有4198篇之多(D。社会心态问题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国近几十年的社会改革导致了整个社会心态的剧烈变动,社会心态的变化状况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个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然而,在众多的研究中,除少数论著以外,大多数作者都缺少对这一概念进行学理上的缜密分析。更多的研究则是跳过概念的讨论径直描述各种所谓的社会心态现象或探讨其调控措施。因此,目前关于社会心态的理解基本上既缺乏明确的内涵界定,也缺少相对稳定的外延限制。笔者认为,要想深刻地揭示社会心态的本质,准确地把握我国当前的社会心态状况或特征,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从与社会心态研究的相关学科的角度,廓清社会心态概念的内涵,界定清楚什么是社会心态。否则,许多研究很可能是事倍功半,不仅抓不住当前社会心态的本质特征,还会产生一些理论和概念上的混乱。基于这一考虑,本文试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特别是通过与“社会心理”这一相近概念的比较分析,来界定社会心态的涵义,并对社会心态测量的大致范围做出初步的界定。

  一、关于社会心态涵义的理解

  目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在社会心态问题的研究中,或者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使用社会心态这一术语;或者是在不同的学科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还有的则是根据自己对社会心态的主观理解(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把社会心态看成是一个不需要论证的日常用语)来使用这一概念。这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社会心态概念在被广泛接受的同时,其涵义却极为含混不清。总体上来看,在见诸我国报刊杂志的文章当中,社会心态这一概念主要是在以下几种意义上使用的。

  第一,非学术概念意义上的社会心态。在许多讨论社会心态问题的文章中,“社会心态”的涵义基本上指的是“民心”、“民意”、“人心”等。在这情况下使用的社会心态概念,其修辞意义远远大于学术意义。特别是在涉及到人们对诸如贪污腐败、执法犯法、为富不仁等社会现象的评价时所涉及到的“社会心态”概念,许多就属于这一类涵义。在这种情况下,对社会心态一词,可以灵活地使用其他相似或相近的术语随时替换。此类使用方法多见于一些报刊上的时评、宣传或其他非学术性的随笔文章,在一些学术期刊中也不乏这样使用该概念的理论文章。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社会心态的概念时,作者对它的理解大多是随着前后文语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对其内涵的解释往往有着很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基本上没有相对明确的内涵界定。

  第二,在哲学或社会哲学意义上使用的社会心态。我们知道,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中,对于“社会心理”这一概念有着专门的解释。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中,社会心理是在社会结构的意义上提出来的。社会心理的基本涵义就是低级层次的社会意识。尼·布哈林认为:“在人们的精神交往范围内,存在着大量的这样一些没有系统化的要素:……所有这些现象在其社会规模上也被称为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或称‘集体’心理或‘社会上’的心理)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正如我们看到的,在于系统化的程度。”①普列汉诺夫的经典论述更是为人们所熟悉,普列汉诺夫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时指出,在“基础”与上层建筑(各种思想体系)之间有一个结构层次被称之为“社会中的人的心理”⑦。这个“社会中的人的心理”也就是属于历史唯主义范畴的社会心理。按照历史唯主义的观点,社会心理是一种低水平的社会意识,是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自发的反映形式。高层次的社会意识形式是以社会心理为基础的,离不开社会心理但又高于社会心理④。

  在社会哲学意义上使用社会心态概念的作者,虽然也欲图讨论经验范围内的社会心态现象,但他们往往是直接把“社会心态”等同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心理”概念的。例如,张二芳在界定社会心态时说:“社会心态是指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状态,是以整体面目存在和流行于社会成员之中、内化为社会主体的精神结构的心智状态。”④在这个定义中,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似乎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但是在接下来的解释中我们看到作者所说的社会心态分明就是普列汉诺夫理论中的“社会心理”:“它(社会心态)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精神中介,任何社会存在只有通过社会心态才能上升为社会意识,也就是说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直接地来源于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架起了一座精神桥梁。”⑨还有的文章则在前后文中不加说明地将“社会心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心理”两个概念进行相互置换。如李静等在讨论社会心态的基本功能时,就直接引用了普列汉诺夫关于社会心理研究的重要性的论断作为其理论依据⑥。总之,从社会哲学角度所理解的社会心态,基本上等同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社会心理范畴。

  第三,基于现实经验意义上的社会心态概念。这一社会心态概念的使用类型,多是对不同社会心态表现形式的直接描述,它涉及到当前社会中各类社会群体、不同社会阶层对于各种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感受和评价等。此类研究在社会心态研究的文献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所讨论的各种社会心态都是在现实社会中通过经验可以把握的人们的情绪、情感及行为反应等。从社会心态研究兴起的社会背景来看,通过这个角度讨论的“社会心态”正是关于社会心态研究的核心或主题。因此,可以说在经验层面上所把握的社会心态现象是界定社会心态涵义的现实前提。但遗憾的是,这类研究的兴趣多在于对现实社会心态现象的描述或分析,而对于社会心态概念严格的理论辨析则十分少见。另外,这类研究的一个倾向就是在没有严格限定社会心态的内涵和外延的讨论中,往往把诸多与社会心态无关或者关联度不大的现象也归到了社会心态的研究范围,这就使得社会心态的内涵有杂乱无章之嫌。更进一步的则是将社会心态的研究引向了非学术性的议论或随笔①。

  由此可见,厘清社会心态这一概念的涵义,在相对统一的语境中讨论社会心态问题,是将社会心态研究引向深入的关键。那么,对于社会心态这一概念的涵义我们应该怎样来把握或理解呢?或者说,应该怎样给出一个关于社会心态概念的恰当定义呢?在我国学术界近些年关于社会心态定义的讨论中,理论分析最深入、学科依据最充分的观点是由杨宜音提出来的。她在“群体与个体”的分析框架下提出的社会心态定义,对于我们全面理解社会心态的涵义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②。杨宜音将社会心态理解为由表及里的三个心理层次:社会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取向。从社会心态的本质来看,这个三个层次是构成社会心态的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内容。因此,通过这三个层次来界定社会心态概念,应该说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另外,这样一种从经验科学的角度对社会心态概念下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得对于社会心态概念的操作化成为了可能。与其他的一些关于社会心态的定义相比,这一定义不仅使社会心态概念的内涵更加明确。而且在概念定义的逻辑学要求上也达到了近乎完善的水平。

  然而笔者认为,在杨宜音关于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和解释中仍然存在着两点不足:其一,关于社会心态存在/产生的社会条件在其定义中仅仅是一种一般化的社会背景,没有强调作为社会心态——而不是社会心理——存在或产生的社会条件的特殊性。因为,我们认为恰恰是由于产生 “社会心态”的社会条件的特殊性,才使研究者选择了“社会心态”这一术语,而不是“社会心理”。在心态史学的研究中这一特征最为明显,研究者所考察的往往是那些与特殊的社会历史事件相联系的社会心态问题;其二,对于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别、异同缺少充分的辨析。虽然杨宜音也提到了在社会心理学上“社会心理”概念义的多样性,但是并没有由此出发进一步讨论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而且她认为“采用社会心理、社会心态、时代精神、社会心智等概念指涉的都是同一个内涵”③。这样,在她的叙述逻辑中就可以将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看成是基本相同的概念了。然而,如果我们承认两者之间可以没有区别地被互换使用(即使不是在所有的条件下)的话。已经被如此广泛使用的社会心态概念存在的必要性就要受到怀疑了。

  相关知识推荐:英文论文见刊会给纸质杂志吗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将社会心态与社会心理两个概念的比较和辨析中,进一步明确社会心态概念的涵义。

  二、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社会心态的涵义

  要对社会心态的涵义做出科学的界定,首先应该确定关于社会心态研究的学科归属。从理论上说,对于社会心态的研究当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学科角度,但是,就目前关于社会心态问题研究的现实内容和范围来看,与社会心态研究最接近的学科还是社会心理学。因为从本质上看,社会心态概念属于宏观层面的社会心理范畴,它应该属于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传统研究的重要内容;另外,当前学术界所讨论的社会心态现象多属于经验层面的社会事实,因此,社会心态理应成为以经验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所以,将社会心态研究纳入社会心理学的学科范围是顺理成章的。然而,一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社会心态问题,马上就面临着一个如何理解社会心理与社会心态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它们是同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表述还是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如果它们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表述,一切关于“社会心态”的讨论似乎就失去了必要性,而应该使用更具有学科传统的“社会心理”概念;如果它们是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就应该把它们的区别阐述清楚。

  就目前学术界对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两术语的使用情况来看,把它们看成是同一个概念的有之,把它们看成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的也有之。前者除了在前文中讨论到的把社会心态等同于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社会心理的观点以外,还有通过其他表述方式将二者相等同的情况,如“社会心态也就是社会心理状态或心理态势的简称。……社会心态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政治制度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引起的直接的、在社会群体中较为普遍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反应或心理态势”①。后者则强调了社会心理和社会心态在理性层面上的差异:“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状态较为直接的主观反映。……社会心态则属于较感性的层面,它处于经常不断的变化之中,其内涵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更及时、更动态的再现。”⑦那么,二者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传统说起。

  众所周知,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两大学术传统,即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前者是以群体(社会)中的个体心理为研究重点,后者是以在个体基础上结合而成的社会或群体心理为研究重点。以北美社会心理学为代表的主流社会心理学就属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这一传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如何接受他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如何做出反应。正如J.L.弗里德曼所说:“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到我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作出反应和别人如何对我们作出反应,以及我们是怎样受所在的社会环境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③很明显,在这一研究传统中,实际上是没有作为超越个体的以社会整体为分析单位的“社会心理”的,这一传统的社会心理学其实可以看作是无“社会心理”的社会心理学。因此,在这个传统的社会心理学中既不可能把社会心态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无法找到一个与社会心态相对应的概念。也可以说,社会心态不是这一社会心理学传统的学术概念④。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几乎在所有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工具书中都没有收入社会心态(social mentality)这一词条。如果说一定要在这里寻找到“社会心理”的话,那就是这一传统的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在个体层面上的社会心理或个体的社会心理。然而,个体层面上或个体的社会心理,其实仍然是受社会条件影响的个体心理。例如,在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社会知觉、社会态度、社会动机、自我意识等,都属于个体层面的社会心理内容,它们与作为整体的或超越个体的“社会心理”有着根本的不同。

  既然在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中没有关于(整体的或社会的)社会心理或社会心态的研究,那么是不是这个传统的社会心理学就无助于社会心态概念的分析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尽管社会心态是宏观的、超越个体的心理现象,但它毕竟是与个体心理相联系的,或者说是基于个体心理的。所以,从这个社会心理学传统中仍然能够为社会心态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分析路径。对此,杨宜音已经有过深入的阐述①。谯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社会心理”这一概念的涵义之一,静与其骞整终属性的凝会心态有着裰攀区别的个捧鼷嚣上熬社会心壤。穰显然,“社会心态”无法等同于这个层面上的“社会心理”。

  謇土会心理学的另一个传统,即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肇始于19懒纪中后期德国的民族心理学和法国的群众心理学。由M.拉扎鲁斯、H.施坦达尔、w.冯特、塔尔德、勒庞等学者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学传统,始终使享±会·0理学舆芎“社会”的性爱,鄹缝翻鹣裢会心理学磺究始终是驻挥为整体的不同层次的被会群体为分析荤位的。在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看来,社会群体虽然来源于每一个社会个体,但照它却以一种整体的形态存在着并影响着每一个个体,使每一个社会成员无法摆脱群体内存在的情绪、情感和思想意识的影响,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社会心理” (social mind),郯菜一社会群体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现象,在不同鬃次的群体孛掰表瑷出来的就是这整群体的群体心理,两当群体扩大为菜一个麓两的“社会”之怎,群体心瑗氇裁成为了裰应的社会心理,直至整个社会的社会心理。

  这种社会心理,在施坦达尔、拉扎鲁斯的民族心理学那里被称作“民族精神”。所谓民族精神,施坦达尔认为,豳予出生与居住环境的统一,“一个民族的所有个体都在各自的身体和灵魂上努上了特殊的民族本性的痕迹”,两盛“身俸对灵魂的影响在一切个体身主孳|起了耀同的一定爱好、倾向、素质和精神属性,结果他们都具有同样的民族精神”。这就是说,民族精神就是一定民族的各个个体在心理上的相似或相同的成分。冯特则强凋民旅精神是个体意识的创造性综合,通过这种综合产娥了薪的实在性,民族精神就体现在超个体的溅动成果——语言、神话和道德中。②与民族心理学相类羲羹的戏点遥骞嚣。涂尔予、捌维一布蟹尔等人的集体表象说、精裤分柝心理学家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等,它们都承认在一定层面的社会巾存在着所有率士会成员共同具有的某种心理或精神现象,它类似于~种客观的精神实体,常常表现在一定的文化形态之内,如语言、风俗习惯、宗教等。

  勒庞则以心理群体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存在予群俸中的社会心递——群众心理(crowd or popular mind)@。勒庞认为,心理群体一旦形成,它就会获褥一些暂时的然而又专分我确的普遍特征。在乌合之众或者是心理群体中,由于个人责任感的彻底消失、情感及行为的相互感染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暗示,使得每个人的感情、思想和行为都变成了与他们单独一个人时的感情、思想积褥为极为不同的状态,这就是勒魔理论中的社会心理——群众心理固。勒庞的群众心理学研究对欧陆社会心瑾学的发震奠定了坚实的“社会”蘧穑,在经魇了心理学行为主义秘谈知惹瀑豹冲刷和影响之后,欧洲大陆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又回到了勒庞的研究取向囝。如泰菲尔(Tajfel)的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还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特纳等人(Tuener et a1.)的“自我类别化”(self categorization)概念,以及雷彻(Reicher)在阐述群众行为的社会认同模式审对手“鑫我刻极化”等橇念的讨论,都强诱了聿主会心瑾学的襁会学经质,探讨了不同予个体心理的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其他如乔治(George)的“群体情感基调”(group affective tone) 概念以及凯利(Kelly)的“群体情感”(group affeetive)、“群体情绪”(group emotion)、“群体心境”(group mood)等概念⑥,都是沿黄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传统,对于作为整体的群体心理的情绪、情感方面的研究。——论文作者:玛广海

文章名称:论社会心态:概念辨析及其操作化

文章地址:http://m.sciqk.com/p-13219.html

相关推荐: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免费咨询,高端品质服务、还犹豫什么呢?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