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SCI论文发表 时间:2025-07-04 热度:340
《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期刊为学术界、研究机构、政府机构和工业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一个单一的、经过同行评审的多学科平台,推动能源存储技术的发展,促进能源可持续性,减少环境影响,推动能源存储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对全球能源结构产生积极影响。
范围:
储能科学与技术:涵盖电化学、化学、机械、电气和热能存储的科学、技术和应用。
储能系统工程:包括储能系统的工程、控制、优化、数值和建模方面。
可再生能源与储能:涉及使用储能系统和其他竞争性灵活性选项,如灵活的发电厂、家庭和工业的需求侧管理、热电联产或电网扩建,对涉及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低碳发电中的间歇性需求和管理。
储能技术应用:储能技术在电网级储能、电动汽车运输、牵引应用、离网系统、不间断电源和便携式电子应用中的应用、负载概况和要求。
分布式储能管理:管理和控制大量分布式存储系统,作为虚拟大规模存储系统,包括车辆到电网、与建筑物集成的储能以及多用途和混合存储系统。
储能系统评估:储能系统的测试、测试程序、评估、经验教训、生命周期成本、生命周期评估和安全。
储能经济与政策:储能系统的经济、政策和监管方面、市场、市场模型和市场引入概念。
一、期刊核心指标与学术定位
1. 影响因子与分区表现
最新影响因子:2024 年为9.8(Web of Science 数据),近 5 年持续增长,远超普通期刊(IF<5)标准。
JCR 分区:能源与燃料领域 Q1 区,中科院分区为工程技术大类 2 区(非 TOP)、小类能源与燃料 3 区,学术影响力处于中上游水平。
2. 发文量与自引率分析
年发文量:2024年达 4417 篇(近三年增速30%),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28%,属高发文量期刊。
自引率:2024-2025年度为19.40%,虽高于15%的理想阈值,但低于30%的“高危线”,暂未发现异常自引行为(数据来源:Scopus)。
3. 数据库收录与机构认可
核心收录:被 Web of Science、SCI-E、EI等全库收录,PubMed Central(PMC)开放获取子集可选。
机构背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美国能源部(DOE)等顶尖机构近三年发文超 2000 篇,东北石油大学等高校官网将其列为“重要成果发表平台”。
二、水刊争议点深度辨析
1. 审稿效率与录用率争议
审稿周期:平均3-6个月(储能材料方向较快,电气优化方向可达7个月),退稿率约25%(高于水刊的10%平均水平)。
录用偏好:偏好“技术创新 + 工程验证”类研究,纯理论模型易被拒(2024年拒稿案例中,38%为缺乏实验数据的论文)。
2. 国人投稿占比与质量质疑
发文地域:中国机构发文量占比29%(全球第一),美国占22%,韩国占11%,高比例源于国内储能研究热度,而非“灌水”倾向。
论文质量:2024年高被引论文中,中国团队贡献35%,研究方向集中于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液流电池集成技术等前沿领域。
三、投稿全攻略:适用场景与避坑指南
1. 推荐投稿方向
高匹配度领域:
电化学储能技术(锂离子电池、固态电池)
热储能系统集成(熔盐储热、相变材料)
电网级储能经济政策分析(成本优化、峰谷套利)
低竞争力方向:
纯储能理论模型(需搭配实验验证)
传统储能材料重复性研究(如普通活性炭改性)
2. 投稿策略与注意事项
模式选择:
非 OA 模式(免版面费),审稿周期延长 1 个月但性价比高;
OA 模式版面费 $3560(可选,适合需快速见刊场景)。
格式优化:
摘要需突出 “技术创新点 + 工程应用价值”(例:“本文提出 XX 储能系统,成本降低 25%,已在 XX 电网示范应用”);
图表需包含实物图 / 现场测试数据(纯仿真图需补充理论创新说明)。
时间规划:
毕业刚需:建议提前 6 个月投稿,选择 “储能材料” 等快审方向;
职称评审:优先非 OA 模式,避免特刊(部分特刊审稿周期延长至 8 个月)。
四、总结:权威期刊而非水刊的三大证据
学术影响力过硬:9.8的影响因子、JCRQ1分区,远超水刊的低分区特征;
审稿机制严格:25%退稿率、3-6个月审稿周期,拒绝“灌水”论文;
行业认可度高:顶尖机构持续发文、权威数据库全收录,非掠夺性期刊可比。
投稿建议:若研究聚焦储能技术创新或工程应用,《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是性价比优选;若追求更高影响力,可冲刺《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顶刊,但需接受更长审稿周期。建议结合研究阶段与发表需求,合理选择投稿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