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国内学术交流 助力科研成果推广

期刊论文、出版出书、评职称学术咨询

社会认可、全国通用、升职加薪的通行证

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以甘南高原为例

分类:农业论文 时间:2021-12-28 热度:490

  摘要: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区以自然资源为生计基础的农户产生了严重影响,急需寻求有效的适应策略。以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甘南高原为研究区,基于1963-2013年气象数据分析甘南高原气候变化趋势,采用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及农户采取的适应策略,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项 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适应策略选择的因素。结果显示:① 近50年甘南高原气温呈增加趋势,倾向率为0.23 ℃/10 a,降水呈减少趋势,倾向率为-5.21 mm/10a,63.45%的农户认为气候变化对其生计带来了严重影响;② 甘南高原农户的适应策略多样化指数为2.65,农户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及其对气候变化的严重性感知、适应效能感知及自我效能感知与适应策略多样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③ 甘南高原 65.30%的农户采取各种组合型策略应对气候变化,尤以采取扩张+调整型组合策略的农户为多,农户的人力资本是影响其适应策略选择的最显著因素,社会资本与气候变化风险感知的影响次之,金融资本及气候变化适应效能感知的影响最弱。最后,提出提高农户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对策建议。

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以甘南高原为例

  关键词:农户;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甘南高原

  1 引言

  气候变化作为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给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带来严重冲击,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已成为当前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农户作为生态脆弱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以及自然资源利用的最直接单元[1] ,已成为气候变化的最直接承受者,气候变化对其生计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为此,亟需了解农户采取的适应策略,并探明影响农户适应策略选择的因素,这对于制定有效的适应政策极为关键。

  有效的适应策略是降低农户生计脆弱性、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2] 。当前,国内外学者围绕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开展了大量研究。Below等[3] 指出最常见的适应策略涉及一些多样化的形式及投资变动,包括土地利用与生计策略变化、作物变化与作物品种改良、种植时机与种植模式变化、水资源保护技术与灌溉、迁移等。Deressa等[4] 提出植树、土壤保持、种植不同的作物品种、改变种植时间、灌溉是最常见的农业适应策略。Wheeler等[5] 则将农户采取的适应策略分为扩张型策略(如购进土地或水权、增加灌溉面积等)、调节型策略(如改善灌溉设施及管理制度、种植节水型作物等)及收缩型策略(如出售土地、减少灌溉面积、出售水权等)。另有学者探讨了影响适应策略选择的因素。例如,Deressa等[4,6] 等指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水平、家庭规模、气候信息、社会资本等影响着适应措施的选择。Bryan等[7] 则指出农户的农业经验、社会经济地位、技术推广服务可得性、信贷服务等为主要影响因素。Grothmann等[8] 指出气候变化感知是影响农户适应决策的关键因素。尽管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目前对农户的个人适应决策仍缺少相关的定量分析。

  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甘南高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农户生计严重依赖于自然资源,气候变化作为该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最根本自然诱因,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相互叠加,使该区草地资源退化、水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9-11] ,致使农户的生计脆弱性加剧。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农户已采取了各种响应措施,例如,调整农时/转场时间、调整畜群结构/种植结构、灌溉、购买饲草、减少牲畜等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减轻了气候变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也有助于该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当前,急需辨明农户所选择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及影响其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以便寻求更有效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减轻农户的生计脆弱性。为此,本文基于1963-2013年的气象数据分析甘南高原气候变化趋势,采用入户调查数据分析气候变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以及农户所采取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项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农户适应策略选择的因素,旨在为中国高寒生态脆弱区制定有效的气候变化适应政策提供依据与借鉴。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甘南高原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 m以上,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寒冷湿润,年均气温普遍低于3 ℃,绝大部分地区长冬无夏,春秋短促,全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00~2400 h,年均降水量在400~800 mm之间,受地形和季风的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该区植被以高寒草甸、灌丛和山地森林为主,水系发达,黄河干流、洮河、大夏河三大水系在境内的流域面积达3.057×104 km2 ,多年平均补给黄河水资源65.9×108 m3 ,使该区成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与生态屏障[12,13] 。然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该区草地退化严重,重度退化草地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1.73%[14,15] ,使农户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此外,还引发了当地水资源紧缺、土壤退化、水源涵养能力锐减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甘南高原、黄河流域乃至北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甘南高原辖七县一市(图1),内部分异明显,根据农业生产条件,可将甘南高原分为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其中,纯牧区包括玛曲县、碌曲县、夏河县、合作市,土地面积为2.45×104 km2 ,以畜牧业为主,2013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 86.62%,而玛曲县畜牧业产值占该县农业总产值的比例高达98.88%;半农半牧区包括迭部县、卓尼县,土地面积为1.05×104 km2 ,该区农户农牧业兼营,种植业与畜牧业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56.78%、23.06%;农区包括临潭县、舟曲县,土地面积为0.46×104 km2 ,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1.16%。

  2.2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cdc.cma.gov.cn)和农户调查。气象数据选取合作、玛曲、岷县和临夏4个站点1963-2013年的气温、降水量日值数据集,分析甘南高原近5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农户调查数据来自2014年7月课题组在甘南高原的入户调查,该调查数据代表2013年末的基本情况。入户调查中,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受访农户,由于甘南高原地域辽阔、农牧民居住分散,访谈难度较大,仅抽取37个乡548户,收回有效问卷539份,问卷有效率为98.40%,其中纯牧区186份,半农半牧区168份,农区185份。

  2013年受访户户主的平均年龄是43.24岁,平均务农年限为24.18年,平均家庭规模为 5.52人/户,家庭劳动力数量为3.20人/户,人均年收入为5976.15元。其中,半农半牧区受访户的家庭规模和劳动力数量最大,分别为5.89人/户、3.48人/户,比纯牧区分别高0.48 人/户、0.78人/户,比农区分别高0.59人/户、0.04人/户;农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最高,半农半牧区次之,再次是纯牧区,其中,农区受访户中文盲及小学教育程度的劳动力比例为38.08%,分别比纯牧区、半农半牧区低27.85%、21.27%;纯牧区受访户的人均年收入最高,半农半牧区次之,再次是农区,分别为6313.41元、5910.53元、5704.51元。虽然受访户数量较少,但将其特征与《甘南统计年鉴 (2013)》中的统计资料对比,发现样本基本反映了甘南高原农户的基本情况,因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表1)。

  基于预调查中对村社干部及农户的访谈,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户主。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① 农户的基本情况,包括户主的年龄、性别、务农年限、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人口、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住房及耐用消费品、社会资本等;② 气候变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③ 农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包括农户对气候变化的严重性感知、可能性感知、适应效能感知、自我效能感知及适应成本感知等;④ 农户采取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

  2.3.2 农户类型的划分及适应策略多样化指数 为了分析不同类型农户适应策略的差别,根据非农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对农户类型进行划分,分为纯农户 (家庭收入全部来自农业)、一兼户(非农收入占比0~40%)、二兼户(非农收入占比40%~90%)及非农户(非农收入比例>90%) [17] ;根据家庭人均年收入可分为高收入农户 (人均年收入位于前 20%的农户)、中等收入农户(人均年收入位于中间60%的农户)及低收入农户(人均年收入位于后20%的农户);根据户主的务农年限可将农户分为短期务农户 (务农年限<10 年)、中期务农户(务农年限为10~30年)、长期务农户(务农年限>30年)[18] 。

  为了描述农户气候变化适应策略的多样化程度,以每户家庭采取适应措施的种类作为适应策略多样化指数,即将农户所采取的每种适应措施赋值为1,如某户采取人工种草、调整农时两种适应措施,其适应策略多样化指数为2,最后,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农户的适应策略多样化指数取平均值,得出该区域、该类型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多样化指数[19] 。

  2.3.3 气候变化适应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模型 (1) 适应策略类型。为了更好地解析甘南高原农户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基于入户调查数据可将其采取的适应措施分为三类:① 扩张型策略,即在现有基础上扩大农牧业投资与生产规模的策略,如购买饲料、租用草场、增加灌溉、增加农药化肥投入、修建围栏、打井等;② 调整型策略,即通过采取不同的农牧业生产管理实践来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能够提升农户改变相关气候条件的适应能力,如人工种草、畜种/作物品种改良、调整畜群/农作物结构、提前转场/调整农时等;③ 收缩型策略,即在现有基础上减少农牧业投资与生产规模的策略,如减畜、休牧/轮牧等。

  (2)模型设计。本文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农户气候变化适应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其回归参数进行估计。

  3 结果分析

  3.1 甘南高原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农户生计的影响

  如图2a所示,近50年来甘南高原气温增加显著(0.23 ℃/10a)。① 气温变化。在季尺度上,4个季节的气温均表现为增加趋势(图2b~图2e),冬季增幅(0.34 ℃/10a)明显大于其他季节,雪灾趋于减少;≥0℃积温增加明显(45.29 ℃/10a),且在1995年之后增加加速(图2f),可见甘南高原的热量条件整体上呈好转态势,使得作物生长季延长,低温冻害有所减轻[24] 。降水整体上呈微弱减少趋势 (-5.21 mm/10 a)。② 降水变化。在季尺度上,春秋季降水减少(图2b、图2d),减幅分别为-4.76 mm/10a、-2.72 mm/10a;而夏冬季降水增多(图2c、图2e),增幅分别为1.18 mm/10a、1.06 mm/10a,可见,春秋季的减幅明显高于夏冬季的增幅。此外,强降水量和强降水频次均呈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 7.25 mm/10a、0.26 d/10a,使得暴雨的发生概率增加。

  近年来,旱灾、水灾、风雹灾、低温霜冻等气象灾害在甘南高原频发,给农牧业生产及农户生计带来了严重影响。2009-2013 年,由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受灾面积达 8882.67 hm2 /年,占播种面积的12.87%。其中,风雹灾造成的受灾面积最大,干旱次之,分别占受灾面积的34.19%、31.60%,水灾和低温霜冻等灾害影响相对较弱,分别占受灾面积的14.24%、4.28%。此外,极端天气引发的次生灾害也对农牧业生产及农户生计造成严重影响,例如,2010年8月7日舟曲县强降雨引发的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两万多人受灾。

  以暖干化及暴雨、冰雹、干旱、低温霜冻等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增加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加剧了甘南高原农户的生计脆弱性,有63.45%的农户认为气候变化给其生计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其中,有52.14%的农户提出气候变化使其生产成本增加,46.73%的农户提出气候变化使其农牧业收入减少。调查中,大部分农户提出气候变化对草地、耕地、牲畜、农作物、水安全等造成了严重威胁;分别由有40.56%、41.85%的农户提出气候变化加剧了草地退化、牲畜死亡;有32.22%的农户提出气候变化加剧了水资源紧缺;分别有 27.41%、26.48%的农户提出气候变化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有20.93%的农户提出气候变化导致牧草/作物生育期变化。

  3.2 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

  3.2.1 适应策略多样化程度 为了减轻气候变化的冲击,甘南高原农户往往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多样化指数为2.65。其中,农户选择最多的适应措施是提前转场/调整农时,其次是减少牲畜,再次是增加灌溉,分别有 33.72%、 32.75%、28.65%的农户选择了这三种适应措施。但是,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多样化程度存在差异。

  (1) 不同区域农户的适应策略多样化程度。纯牧区农户选择最多的适应措施为减少牲畜,其次是购买饲料,再次是租用草场和人工种草,分别有 35.80%、31.48%、 27.16%、27.16%的农户选择这4种措施,农户的适应策略多样化指数2.48 (表3);半农半牧区农户选择最多的是提前转场/调整农时,其次是增加灌溉,再次是减少牲畜,分别有 44.05%、33.33%、32.74%的农户选择这 3 种措施,农户的适应策略多样化指数为 2.77;农区农户选择最多的是提前转场/调整农时和增加灌溉,其次是减少牲畜,再次是购买饲料,分别有31.69%、31.69%、30.05%、28.42%的农户选择了这4种措施,农户的适应策略多样化指数为2.67。总体来看,半农半牧区农户的适应策略多样化程度最高、农区次之、纯牧区最低,且纯牧区以减少牲畜为主要适应措施,而半农半牧区与农区以提前转场/调整农时为主要适应措施。

  (2) 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适应策略多样化程度。纯农户中采取租用草场措施的农户比例最大,为31.86%,其适应策略多样化指数为2.60(表4);一兼户选择最多的是提前转场/调整农时,选择该措施的该类农户比例为40.00%,其适应策略多样化指数为2.66;二兼户和非农户均以减少牲畜为主要措施,分别有37.78%、42.37%的该类农户选择了该措施,其适应策略多样化指数分别为2.83、2.42。可见,随着兼业化程度的提高,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多样化程度趋于增加。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兼业户虽从事非农产业,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度仍较高,气候变化对其生计产出影响较严重,故倾向于采取多种措施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

  (3) 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适应策略多样化程度。低收入、中等收入农户选择最多的适应措施均为提前转场/调整农时,分别有36.52%、33.11%的农户选择该措施,其适应策略多样化指数分别为2.56、2.69 (表4);高收入农户中选择减少牲畜的农户比例最大,为38.24%,其适应策略多样化指数为2.67,可见,低收入农户的适应策略多样化程度最低。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低收入农户的农牧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另一方面在于低收入农户适应能力有限,使其难以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4) 不同务农年限农户的适应策略多样化程度。短期、中期务农户选择最多的适应措施均为减少牲畜,分别有48.15%、34.32%的该类农户选择了此种措施,其适应策略多样化指数分别为3.17、2.67 (表4),而长期务农户选择最多的为提前转场/调整农时,采取该措施的该类农户比例为31.46%,其适应策略多样化指数为2.27。可见,随着户主务农年限的增加,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多样化程度趋于减少。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长期务农户的年龄一般较大,虽然生产经验丰富,但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思想较为保守,不愿意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而短期务农户的年龄普遍较低,受教育水平相对较 高,思想开放,敢于采取多种方式应对风险。

  3.2.2 适应策略类型 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甘南高原农户往往采取组合型策略。其中,有65.30%的农户采取了各种组合型策略(主要包括扩张+调整型、扩张+收缩型、调整+收缩型、扩张+调整+收缩型等4类),仅有34.70%的农户选择了单一型策略 (包括扩张型、调整型、收缩型)。在组合型策略中,采取扩张+调整型组合策略的农户比例最大,为30.21%,采取收缩+调整型组合策略的农户比例最小,仅为5.82%;在单一型策略中,采取扩张型策略的农户比例最大 (15.79%),采取收缩型策略的农户比例最小(7.02%)。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农户采取的适应策略类型存在一定差异。

  (1)不同区域农户的适应策略类型。纯牧区农户以扩张型策略为主,有23.46%的该区农户采取该策略;半农半牧区农户采取最多的为扩张+调整型及扩张+调整+收缩型组合策略,均有26.19%的该区农户采取上述策略;农区农户采取最多的为扩张+调整型组合策略,有42.62%的该区农户采取该策略(表5)。在扩张型策略中,纯牧区农户更倾向于采取购买饲料来应对气候变化,有31.48%的该区农户采取此措施,而半农半牧区、农区农户选择最多的均为增加灌溉;在调整型策略中,纯牧区农户选择最多的是人工种草,有27.16%的该区农户选择了该措施,而半农半牧区、农区选择提前转场/调整农时的农户比例最高,分别为44.05%、33.69%;在收缩型策略中,纯牧区、半农半牧区、农区农户均主要以减少牲畜来应对气候变化,选择该措施的农户比例分别为 38.20%、 32.74%、30.05%。

  (2) 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适应策略类型。纯农户、一兼户、二兼户、非农户选择最多的均为扩张+调整型组合策略,分别有24.78%、33.04%、33.19%、23.73%的农户选择了该类策略(表5)。在扩张型策略中,纯农户、一兼户、二兼户、非农户选择最多的适应措施分别为租用草场、购买饲料、增加灌溉、增加灌溉,分别有 31.86%、33.91%、 27.11%、28.81%的农户选择上述措施;在调整型策略中,纯农户、一兼户、二兼户更倾向于采取提前转场/调整农时应对气候变化,分别有28.32%、40.00%、35.56%的农户选择了该策略,非农户则更倾向于采取人工种草,有35.59%的该类农户选择该措施;在收缩型策略中,减少牲畜成为不同生计类型农户选择的主要适应措施,纯农户、一兼户、二兼户、非农户中分别有29.20%、21.74%、37.78%、42.37%的农户选择了该措施。

  (3) 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适应策略类型。甘南高原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农户选择最多的均为扩张+调整型组合策略,分别有23.48%、29.05%、41.18%的农户选择了该策略(表5)。在扩张型策略中,低收入与高收入农户选择最多的适应措施均为购买饲料,分别有36.52%、32.35%的农户选择了该措施,而中等收入农户选择最多的为增加灌溉,有31.42%的该类农户选择该措施;在调整型策略中,提前转场/调整农时是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农户采取的最主要适应措施,分别有36.52%、33.11%、32.35%的农户选择了该措施;在收缩型策略中,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均倾向于选择减少牲畜来应对气候变化。

  (4)不同务农年限农户的适应策略类型。短期务农户选择最多的为扩张+调整型及扩张+调整+收缩型组合策略,均有33.33%的该类农户采取上述策略;中期务农户选择最多的为扩张+调整型组合策略,有31.27%的该类农户采取该策略;长期务农户选择最多的为扩张型策略,采取该策略的农户比例为30.68%(表5)。在扩张型策略中,短期与中期务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增加灌溉来应对气候变化,分别有35.19%、28.65%的农户采取了该措施,长期务农户则倾向于采取购买饲料,有28.09%的农户采取了此措施;在调整型策略中,短期务农户中采取人工种草的农户比例最高,为48.15%,中期及长期务农户选择最多的均为提前转场/调整农时,分别有33.78%、31.46%的农户选择了该措施;在收缩型策略中,短期、中期、长期务农户均倾向于采取减少牲畜,分别有 33.33%、34.32%、 25.84%的农户采取了该措施。——论文作者:王亚茹,赵雪雁,张 钦,雒 丽

文章名称: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的气候变化适应策略——以甘南高原为例

文章地址:http://m.sciqk.com/p-12543.html

相关推荐: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免费咨询,高端品质服务、还犹豫什么呢?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