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国内学术交流 助力科研成果推广

期刊论文、出版出书、评职称学术咨询

社会认可、全国通用、升职加薪的通行证

取消C刊争议背后:学术评价的核心矛盾不是“标准”,而是“制度”

分类:论文发表指南 时间:2025-07-26 热度:311

  “该不该取消 C 刊” 成了学术圈热议的焦点。有人吐槽 C 刊难投、催生内卷,呼吁彻底取消;也有人认为 C 刊是学术质量的“压舱石”,反对一刀切。其实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 “要不要 C 刊”,而是如何让学术评价回归本质。

该不该取消 C 刊

  一、支持取消 C 刊的三大痛点:内卷、不公与功利化

  反对者的声音直指 C 刊评价体系的弊端:

  学术内卷加剧:为了满足 C 刊发表要求,学者被迫选择“短平快”课题,追求发表数量而非原创价值,“为发而发”的论文挤占了真正有深度的研究时间。

  资源分配失衡:C 刊数量有限(全国仅几百种),但科研队伍和博士生规模持续扩大,“僧多粥少”导致优质版面成了稀缺资源,普通学者尤其是青年研究者“突围”难度陡增。

  催生学术功利化:C 刊与职称、项目、奖励直接挂钩,催生出“关系稿”“利益交换”等学术腐败现象,甚至出现“买版面”“代笔”等乱象,违背了学术初心。

支持还是反对?

  二、反对取消 C 刊的核心理由:标准不能丢,替代更难

  支持者则强调 C 刊的不可替代性:

  学术评价的“基本盘”:C 刊的评选标准(如学术创新性、同行认可度)虽不完美,但在缺乏更优方案的情况下,为学术质量提供了相对统一的参考标准,尤其对社会科学领域的本土化研究起到了规范和推动作用。

  取消易,替代难:若取消 C 刊,可能陷入“新标准更糟”的困境 —— 要么回归“大佬说了算”的人情社会,要么转向“唯项目论”“唯帽子论”,而国家级项目的门槛比 C 刊更高,普通学者的生存空间可能被进一步压缩。

  无背景学者的“生存希望”:对缺乏资源和人脉的研究者而言,C 刊是凭实力说话的“硬通货”。一篇独立发表的 C 刊论文,能让他们在评职称、争资源时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取消 C 刊可能让他们失去最后的“上升通道”。

  三、破局关键:不取消 C 刊,但要改革“围绕 C 刊的制度”

  争议的本质,不是 C 刊本身有问题,而是过度依赖 C 刊的单一评价体系 + 不合理的审稿发文制度出了问题。真正的解决方案,是“优化而非取消”:

  增加 C 刊供给,打破数量垄断:适度扩大 C 刊规模,尤其是增设交叉学科、新兴领域的优质期刊,缓解“版面荒”,让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有发表渠道。

  改革审稿与约稿制度:严查“关系稿”“人情稿”,推行匿名评审全程透明化,建立审稿人追责机制;减少“定向约稿”比例,让投稿机会向普通学者倾斜,避免“圈子化”垄断。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降低 C 刊在职称评审、项目申报中的权重,将学术著作、政策咨询报告、科研成果转化等纳入评价,同时注重同行评议的实质内容,而非仅看“期刊标签”。

  斩断“C 刊与利益的强绑定”:弱化 C 刊与职称晋升、奖金分配的直接挂钩,让学者从“为 C 刊而研究”回归“为问题而研究”,真正关注研究的原创性和社会价值。

  结语:学术评价的核心是“评价值”,而非“评期刊”

  C 刊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将其异化为“唯一指挥棒”的制度。取消 C 刊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关键是要优化审稿公平性、扩大优质版面供给、建立多元评价标准。唯有让学术评价的重心从“发表在哪”转向“研究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才能让 C 刊回归“学术质量守门人”的角色,还给学界一个健康的生态。

文章名称:取消C刊争议背后:学术评价的核心矛盾不是“标准”,而是“制度”

文章地址:http://m.sciqk.com/p-16745.html

相关推荐: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免费咨询,高端品质服务、还犹豫什么呢?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