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国内学术交流 助力科研成果推广

期刊论文、出版出书、评职称学术咨询

社会认可、全国通用、升职加薪的通行证

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网络结构设计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分类:经济论文 时间:2022-01-10 热度:557

  [摘要] 文章阐述了农村双向物流的相关概念,通过对国内农村物流模式的研究现状的梳理,发现绝大多数学者只是从农产品流出的单一角度建立农村物流模式,缺乏从农村物流双向流通的角度研究我国农村物流模式。因此,提出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概念,并进一步阐释了该模式的链式结构设计和网络结构设计。为了实现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发展演进,从协同机制和动力机制两个方面对其运行机制进行研究。

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网络结构设计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关键词] 供应链;双向物流;农村物流模式;运行机制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重视的民生问题之一。伴随着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农村物流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物流起步较晚,城乡差距较大,在基础设施、物流技术、人才等方面还比较落后,我国农村物流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加快农村物流的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腾飞。

  一、国内农村物流模式的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我国农村物流模式的研究比较多,绝大多数学者从农产品流出的单一流通的角度建立农村物流模式,①② 如直销物流模式、农户+企业的合作物流模式、第三方物流模式等。

  直销物流模式是基于电子商务的农村物流模式。农户通过电子商务网站发布农产品的最新信息,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及时获取信息,于是农户与消费者直接联系达成交易。这种农村物流方式的优点是农户和消费者双方都能及 时地获得需求的信息,不受他人干扰自由交易。但由于配送等中间运输环节都是双方自行解决,所以较麻烦,而农产品价格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左右,农户的收入比较局限。因此,农村物流模式的发展不能仅仅是解决农资品及农产品的及时供应问题,还要解决农资品及农产品的储存和运输等物流问题及农产品的增值问题。

  农户+企业的合作物流模式是基于加工商、零售商、批发商等的农村物流模式。农户和加工商、零售商、批发商等企业通过战略联盟或者签订合同的方式进行合作,然后农户再将农产品直接交付到企业的手中,由企业负责农产品的增值、储存及运输等物流环节以及销售环节。这种农村物流方式的优点是农户不必对农产品的增值、储存及运输等物流问题承担责任,只需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企业通过对农产品的一体化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流通成本。但该模式也有缺点,比如农产品的流通成本虽然被降低,但是农户和企业的交易成本可能有所提高;农户和企业双方的关系不是很牢固,容易伴随外部环境,如交易量的增大,而愈加松散;农户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常常处于弱势,没有主导权。

  第三方物流模式是基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农村物流模式。所谓第三方物流是指不从事产品生产、销售等,只从事产品储运、运输等的中间企业。通过第三方物流,农村物流实现了农产品产、运、销,更加精细化的分工和合作,即农户负责农产品的生产,第三方物流负责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加工商、零售商、批发商等企业负责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这对农产品物流运作的标准化有推动作用。但这种模式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要求较高,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专业化服务等还需加强。

  上述的农村物流模式都是从农产品单向流出的角度建立的。国内很少有学者从农村物流双向流通的角度研究我国农村物流模式。于是在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的基础上,③本文尝试建立以物流 —中心为基础的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

  二、概念界定

  (一)供应链

  “供应链”是从“扩大的管理”这一概念演化而来。在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经济链”之后,“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又提出了“价值链”,于是在“经济链”与“价值链” 的基础上,“供应链”应运而生。目前国内比较关于供应链比较一致的定义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它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④因此,“供应链”是将产品上下游企业集中在一条链上,以实现产品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和增值链的统一。它不仅实现了产品的传递,还实现了产品的增值。

  (二)物流

  物流最初起源于 20 世纪初的美国关于农产品流通的政府报告中。根据物流最早的概念——美国学者阿奇·萧在 1921 年提出的“physical distribution”, “物流与生产制造不同,产品通过空间、时间上的转移,产生了附加价值”。⑤物流体现了产品分配的物理特征,即产品从企业到达消费者的流通方式。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物流思想有了转变,不仅强调了产品的流通,还注重产品的生产和售后服务。这种现代的物流思想直接体现在了物流的命名和定义上。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在 1985 年重新 给 物 流 进 行 命 名 和 定 义 , 将 “physical distribution” 改 为 “Logistics”,并正式将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以顾客需求为前提的,以高效和经济的手段来组织原料、在制品、制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到消费的运动和存储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⑥

  (三)农村双向物流

  农村双向物流是物流概念在农村领域的延伸。农村双向物流是以农村生产消费为中心的双向物流活动。它涉及农村消费需求的农资品、日常消费品等的城市流向农村的物流活动,以及农产品的生产、采购、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农村流向城市的物流活动。

  1.农村双向物流的特征。(1) 双向流动。农村双向物流活动包括城市农资品、日常消费品等流向农村的物流活动,以及农产品的生产、采购、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流向城市的物流活动。农村双向物流的双向流动特征保证了农产品进城和农资品下乡两条物流供应链的商流、资金流、物流以及信息流的有效展开和整合。(2)优势互补。农村双向物流在保证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的同时,也使得农村居民的生活获得保障,这是因为农村拥有城市居民需求的农产品,而城市能够生产农村居民需要的生活必需品与生产资料。这种优势互补不仅解决了农产品供需不平衡和菜贱伤农的问题,而且促进了农民消费,扩大了消费市场,实现了共赢的局面。这是农村双向物流模式的基础条件和优势。(3)良性循环。通过农村双向物流,供需市场的信息能够实现“双向对接”。农户了解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之后,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从事农产品的生产,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优化生产资料的整合和利用;城市农资供应商和日常消费品供应商在了解农村的市场需求之后,也会有计划地生产产品和向农村提供产品。这种城乡供需市场的无缝对接,使得农产品、农资品和消费品的产销实现良性循环,在保证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也确保了城市经济的有效持续。

  2. 农 村 双 向 物 流 的 实 体 要 素 。(1) 农户。在传统的农村物流模式中,农户是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源头,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但在农村双向物流模式中,农户既是整个供应链体系的源头,也是终点;既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也是农资品和日用品的消费者。因此,农户在农村双向物流模式的整个体系中至关重要。虽然我国目前积极发展农业企业化的经营方式,但目前我国农村的经营方式还是以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方式为主,农产品生产分散且规模小,这就必然造成农户在农村双向物流模式中的弱势地位以及农产品中间交易成本的提高,不利于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因此,我国农产品经营应该积极响应国家企业化生产经营的政策,发展成为以大农户为主,个体散户为辅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方式。(2) 农资供应商。农资供应商指为农产品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和物质资料的企业。生产资料包括农药、饲料、化肥、农膜、种子、苗子等;物质资料包括农业生产、加工、运输等机械。农产品的绿色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生产资料和物质资料等农资品的安全性,因此,对农资供应商加强管控能够在源头上解决农产品的安全问题。(3)日用品供应商。日用品供应商指为农户提供生活必需品的企业。生活必需品包括家居饮食、家用电器和日常物品等。家居饮食,比如油盐酱醋茶等;家用电器,比如电视、洗衣机、冰箱、空调等;日常物品,例如牙刷、牙膏、毛巾、洗衣液等。生活必需品的提供是保障农户生活的基本元素,也是提高农村消费,扩大市场内需的重要环节。农资供应商和日常品供应商都是农村消费的主要提供者。(4)农产品需求商。农产品需求商指为城市消费者提供农产品的企业。例如,城市大型连锁超市、酒店等。他们将从农村采购到的农产品,通过销售网络直接销售给消费者。由于农产品需求商是直接面对农产品的消费者的企业,因此,他们能够更加敏感地意识到农产品的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可以间接地对农产品的合理生产和供应指引方向。除此之外,由于农产品需求商有巨大的农产品采购和销售需求,其需要稳定的货源,这为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5)农村超市/农家商贸中心。农村超市/农家商贸中心是集商品销售和农产品收购以及其他服务为一身的零售商。其既可以向农资供应商和日用品供应商采购农户所需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供农村消费,也可以向农户采购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销售给城市消费者。农村超市/农家商贸中心目前对商品销售和农产品收购的方式是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共享库存、降低物流成本。由于电子商务的介入,农村超市/农家商贸中心不仅能够实现信息共享,还能够为农资品、日常消费品和农产品的销售提供更加及时的资讯信息。例如,通过电子商务,各个村庄的农村超市/农家商贸中心之间能够建立链接和合作,实现咨询共享。农村超市/农家商贸中心通过网络可以实时发布农资品的特价信息、农业政策、日用品的优惠信息、特色农产品信息等,为城乡居民谋福利。(6)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农村双向物流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物流中心为农村物流的流出和流入的双向流通提供了统一。它是农产品从农村输出城市,日用品、农资物品从城市输入农村的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和配送的枢纽。物流中心的建立有利于农村双向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和规模化。例如,农村的野蜂蜜在通过物流中心的标准化运作之后,质量和包装形成了统一,甚至形成了品牌,有利于农产品的销售和传播;当多家农户需要大量的农药等农资品时,可以通过向农药企业团购,将农药集中到物流中心,再由物流中心集中配送到农户手中,这有利于降低流通成本和农产品的规模化运营。除此之外,与农村单向物流模式相比,农村双向物流模式中的物流中心还可以提高物流运输的载货率。例如,当农产品从农村运载到城市时,农村单向物流模式中的物流中心的运货车将空车回农村,而农村双向物流模式中的物流中心的运货车却可以满载农资品和日用品运往农村,供农村市场消费。为了实现农村双向物流模式中两条流通线的有效运行和对接,物流中心必须具备供需信息的有效对接、不同商品类型的订单管理、制定物流计划,以及实施存储性、中转型、加工型,以及配送型物流运作。

  三、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网络结构设计

  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就是把农村物流供应链上下游中的农户、农资品供应商、日用品供应商、农产品需求商、农村超市/农家商贸中心和第三方物流集中在一起,以第三方物流为中心,将农产品、农用物资和日用品的生产、采购、加工、包装、存储、运输、销售等合理地分配给供应链上各实体要素,分工合作,实现农村的农产品和城市的农资品、日常用品和物流的双向流通。

  (一)链状结构设计

  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网络结构的初级阶段是链状结构(如图-1所示)。链状结构的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使农村双向物流的传送显得简单和容易操作。从图-1可以看出,农村物流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输出流是农产品经历了农户、农村超市/农家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以及农产品需求商的过程从农村传递到消费者;农村物流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输入流是日常用品和农资品经历了农资品供应商、日用品供应商、物流中心、农村超市/农家商贸中心、农户的过程从城市传递到农村。在这种双向的物流传递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日常用品和农资品双向物流的集成,同时也实现了各类产品在存储、运输的过程中产生增值。

  目前,我国农村物流受到软件、硬件环境的限制,发展比较落后,可以先从链状结构的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开始尝试建立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网络结构。只要保证供应链上各实体要素之间的精细分工和密切合作,就能够实现农村双向物流的无缝联接。

  (二)网状结构设计

  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网络结构是发展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高级阶段(如图-2所示)。到了这一阶段,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已经形成了水平、垂直的三维网络结构。

  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网络结构的水平方向是以第三方物流为重心的农村物流上下游层数。由于农村因素,即农业大户、个体散户、农村超市、农家商贸中心等比较固定,因此,对农村双向物流的下游供应链,即农村地区到第三方物流之间的合作和联系相对来说比较稳固,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的层级和宽度变动性较低。而由于城市因素,即农资供应商、日用品供应商及农产品需求商等节点较多,随机性和变动性比较大,因此,对于农村双向物流的上游供应链,即从第三方物流到城市地区的合作和联系相对来说比较松散,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的层级和宽度的变动性高。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网络结构的垂直方向是以第三方物流为重心的农村物流上下游层次中的供需市场个体或企业数量。在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中,不管是农业大户还是个体散户,他们都具有双重身份,即农产品的生产者和农资品、日用品的消费者,因此,从第三方物流到农户这一垂直方向的层次的供需市场个体数量惊人。除此之外,第三方物流到农村超市、农家商贸中心、农产品需求商、农资品供应商及日用品供应商等垂直方向的层次的供需市场企业数量也很庞大。因为其中涉及的每一类企业都会有N>1个,这些企业同时又有自己的上游供应链。于是,无数的供需市场个体或企业数量分工明确,同时又紧密合作,共同形成了多维度、多功能的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网络结构。

  四、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城乡物流业的“二元化”发展格局现状导致了我国农村双向物流体系发展缓慢,降低了农村消费的积极性,制约了农村的消费,因此,在提出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后,必须积极地探讨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运行机制,分析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各节点要素的协同机制和推进该模式演进的系统动力因素,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发展。

  (一)协同机制

  为了更好地建立我国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协同机制,首先,应该明确协同机制的目标。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的各个要素之所以形成了一个体系,是为了降低农村物流的成本,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不仅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农户、农产品需求商、农资品供应商、日用品供应商及农村超市/农家商贸中心等所有物流供应链上的实体要素都要以有效降低农村物流成本为目标与责任,相互协作,努力提高农村物流服务水平,提高物流的经济效益,推进农村经济的建设。

  其次,注重物流系统主体之间的协同。在这里,主要是明确农户、农产品需求商、农资品供应商、日用品供应商及农村超市/农家商贸中心、第三方物流等物流主体之间的协同作用。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的各个要素不仅要注重横向协同,还要注重纵向协同。横向协同指相同类型的要素之间紧密合作,如不同的农产品需求商、不同的农资品供应商等要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纵向协同指同类型的要素之间紧密合作,如农产品需求商和农资品供应商开展合作之后,可以提升两者在整个供应链中的竞争力。

  最后,从战略层面有效促进协同的过程。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的各主体要素可以从信息和资源两个战略层面有效促进协同的过程。信息层面,主要是指政府监督、各主体共同建立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各主体要素在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之后,通过这一平台,形成农村双向物流的通道,实现供需市场的信息的实时发布和共享。资源层面,主要是指利用品牌等无形资源的共享,提高农村双向物流系统的标准化操作,实现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市场化。

  (二)动力机制

  1.外部动力。

  (1) 市场机制。这里的市场机制包括市场信用机制和市场监管机制。市场信用机制可以规范农村双向物流体系的市场秩序,有利于实现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网络结构的形成。目前国内市场信用机制还不是很健全,如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公民信用意识的薄弱、政府信用管理的不当等。因此,政府应该至少从三个方面加强市场信用机制的建设:强化公民诚信教育,尽快建立和完善市场信用机制的法律制度,加强市场信用的管理。市场监管机制是农村双向物流体系中农产品、农资品及日用品有序流通的保障,覆盖了商品流通的全过程。市场监管机制主要包括市场经营者的诚信机制、市场主办者的自管机制、行业协会的自律机制、消费者的保护机制和政府机关的监管机制。目前我国市场监管机制的建设并不完善,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对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尽快建立和完善场监管机制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物流市场的宏观调控,发挥流通行业的监控作用等。(2)产业政策。国家为了促进农村物流产业的发展,从 21 世纪初开始,已经发布了若干条的产业政策。2002年,国务院启动“菜篮子”工程的市场流通设施的建设,鼓励建设跨区域的物流中心和物流基础设施,以扶持菜篮子产品的分配和运输。2003 年 12 月 , 中 共 中 央 、 国 务 院 以 中 发〔2004〕1号印发《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出“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进一步加强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创造条件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管理。支持鲜活农产品运销,在全国建立高效率的绿色通道,各地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改善农产品的流通环境”。 ⑦2008 年 3 月,商务部以商改发〔2008〕 53 号发布了 《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健全新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将农资销售与物流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配送、加工、采购、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统筹规划城乡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的整合与建设,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物流网络。⑧2012年12 月,国务院以国发 〔2012〕 39 号印发《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大型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经营网络,增加农村商业网点,拓展网点功能,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物流配送能力和营销服务水平。支持流通企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营销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加强城际配送、城市配送、农村配送的有效衔接,推广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规范货物装卸场站建设和作业标准”。⑨一系列关于促进农村物流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为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3)物流技术。物流技术是实现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阶段演进的技术支撑。与国外物流技术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以及集成化相比,国内物流技术的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但随着国内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商品物流技术中的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发展飞快。

  2.内部动力。(1) 利益。利益是所有企业运行的根本动力和终极目标。农产品、农资品和日用品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增加了附加价值,这为农村双向物流体系的各主体要素提供了利益。但由于利益追求和期望值不同,各主体既有利益一致的时候,也有利益对立的时候,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关系会不断的变动。因此,如何协调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利益分配机制,以使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达到共赢,是物流体系中各主体在合作竞争中相互博弈的结果。(2)竞争。竞争是物流产业市场化运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农村双向物流体系中农户、农产品需求商、农资品供应商、日用品供应商及农村超市/农家商贸中心、第三方物流等物流主体之间在市场化运作之下,追逐利润,形成竞争关系。竞争虽然给企业带来了压力,但是良性的竞争关系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良性竞争环境的刺激下,落后的生产模式惨遭淘汰,各主体通过创新使资源优化,农村物流产业得到了成长与发展。(3) 合作。社会的精细化分工,使得各企业之间的合作成了家常便饭。虽然分工导致了市场交易次数的增加,但分工也带来市场交易成本的减少,而且通过分工也能形成专业化生产满足个性化需求。因此,在社会分工趋势愈发精细的明天,合作才能共赢基本上是所有企业的共识。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中各主体间具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因此,体系内各成员间的合作交流能够实现产品流通的顺利进行和各成员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从而促进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发展。

  3.核心动力。

  农村物流市场的供需矛盾是推进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从链状结构发展向网状结构演进的核心动力。正是由于农村市场中的农产品、农资品和日用品的供需不平衡,才能够推动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中的内部动力产生作用,进而推进该模式的演化。

  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机制和核心动力共同构成了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发展演进的动力机制。市场供需矛盾是动力机制的核心因素,利益、竞争与合是动力机制的内部因素,市场机制和产业政策是动力机制的外部因素。市场供需矛盾的存在,刺激了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内部因素的作用,实现了该模式的发展演进,而外部因素则能够加快或者抑制演进程的步伐。——论文作者:余小花

文章名称: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的网络结构设计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文章地址:http://m.sciqk.com/p-12625.html

相关推荐: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免费咨询,高端品质服务、还犹豫什么呢?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