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农业论文 时间:2022-01-11 热度:487
摘要:基于中国物候观测网14年桃花盛花期数据,1987-2014年四川历年报纸100余条桃花节日期记录,以及1987-2013年研究区月均温数据,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桃花观赏旅游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气候变化显著,物候期对气候变化高度敏感,桃花盛花期前三个月和前一个月温度升高1℃,盛花期分别提前6.47天和4.16天。桃花节开幕日期与温度变化趋势及周期对比、两者相关分析发现,过去近30年,成都桃花节组织者通常会根据温度变化调节赏花节开幕日期,但2000-2008年更多的是将节日安排在周末。研究证明气候变化已通过改变植物花期,对赏花旅游产生了影响。管理部门调节节庆日期的方式是赏花旅游适应气候变化影响的有效策略。研究可为评估气候变化对其他时令旅游活动的影响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也可为中国赏花旅游提出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气候变化;赏花旅游;影响与适应;旅游;成都
1 引言
IPCC历次评估报告中大量的自然和人文证据表明,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是毋庸置疑的科学事实[1] 。中国平均增温速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可能比之前认识到的更严重[2] 。人类旅游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基础,这使得旅游业对气候的变化比较敏感,相对于其他产业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3] 。因此,气候变化也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挑战之一,评估气候变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探索旅游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将成为未来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4] 。
观赏桃花、梨花、牡丹等各类花卉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如今,赏花活动已成为公众重要的休闲方式。春季各大景区、公园举办的桃花节、梨花节、樱花节等吸引了大量游客。2014年,北京植物园的第二十六届桃花节、上海顾村公园的樱花节期间游客量分别超过17万人次和140万人次。各地赏花活动推动的“赏花经济”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12年武汉市专门编制了《赏花经济专项规划》,2014年四川省提出建设“赏花经济带”。
植物花期是公众开展赏花活动,旅游经营管理部门组织赏花节庆的重要基础[5] 。物候学研究表明,由于植物花期等物候期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6-12] ,使得赏花等植物观赏旅游活动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气候变化,北京植物园的桃花节开幕日期有所提早,持续日数延长[13] ;过去30年,北京和西安红叶观赏最佳时间推迟了16天。使过去30 年北京红叶旅游最佳观赏期与游客闲暇时间出现了错位,这将导致游客不能在最佳时期观赏,导致游客观赏体验的降低和对北京红叶观赏产品的评价降低[14] 。1947-2008年,武汉大学樱园日本樱花花期持续天数每10年增加了2.5天[15] 。
在此背景下,选择中国传统的桃花节为研究对象,以桃花观赏活动开展时间长、影响较大、综合效应突出的成都市龙泉驿作为研究区。在明确研究区气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桃花盛花期对温度的敏感性,研究赏花旅游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旨在运用物候学的数据基础和研究方法,拓展旅游地理学对旅游与气候变化研究的内容。揭示气候变化对赏花节庆的影响,初步评估人类通过调整旅游节庆活动的时令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这对于认识季节性赏花活动的时宜及其区域差异,提高气候变化对赏花活动的经济影响估算的精度,以及掌握季节性放牧活动的时宜及其区域差异,指导中国赏花旅游活动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2 研究区概况
四川省赏花旅游开展历史悠久,活动类型多样,赏花节庆综合效益显著。20世纪80 年中期以来,四川举办的赏花节庆活动多达111种,其中成都举办的38种。案例区成都市龙泉驿是“中国水蜜桃之乡”,是全国知名的花果山和风景名胜区。每年3月桃花盛开时举办的桃花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是四川省最具代表性的赏花活动。龙泉驿国际桃花节从1987年第一届至今,已连续举办29届,年游客量从1987年的40万人次增长到2014年的400多万人次。其中2011年和2013年桃花节期间游客接待量甚至突破了500 万人次,赏花旅游活动带动龙泉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的发展,2013年以来桃花节相关旅游收入均超过10亿元。
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1.1 桃花盛花期数据 采用的桃花盛花期数据来源于“中国物候观测网”(Chinese Phenological Observation Network,CPON)。观测网络由竺可桢先生倡导建立,现有观测站 30余个,拥有全国最多的野外观测站点、最丰富的观测物种、最长最连续的植物物候期数据。因成都市龙泉驿尚未建立物候观测站点,选择了同在四川省,空间上临近 (距龙泉驿约60 km),气候条件、地貌条件类似的仁寿物候站点14年桃花盛花期数据,用以分析桃花盛花期对气温变化的敏感性。
3.1.2 赏花节庆数据 成都龙泉驿桃花节开幕日期受盛花期的影响。2014年10-12月,对四川日报、四川经济日报等5种权威报纸发布的历年桃花节开幕日期进行广泛查阅,获得桃花节日期记录 100 余条,并对不同媒体记录的每一届桃花节开幕日期逐一进行验证,建立了1987-2014年桃花节日期序列。
3.1.3 气温数据 从中国气象数据网获取了研究区周边的成都、乐山、仁寿、都江堰4个气象站点1987-2013年的月均温数据。上述4个站点温度数据用于分析区域是否经历了气候变化,并与节庆开幕日期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与开幕日期进行相关分析。此外,仁寿温度数据还用于仁寿物候观测站点桃花盛花期与温度的敏感性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桃花盛花期对气温敏感性分析 温度等气候条件的改变在不同的物种及物候期上的响应程度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因此,需要评估研究区气候变化对桃花盛花期的影响是否显著。将仁寿站点逐年温度序列数据与14年盛花期物候观测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用以判断桃花盛花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通常前一个月温度和前三个月温度对植物物候期影响最大[8] ,因此,主要对前一个月和前三个月均温与盛花期进行相关分析。如果相关分析结果显著,则表明桃花盛花期确实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3.2.2 气温与节庆活动日期周期变化规律分析 气候在影响植物物候因素中是最重要、活跃的因子。而温度是使物候期改变最重要的因素[16-18] ,如展叶始期、开花始期、开花末期均随春季温度的升高而呈提前的趋势[19] 。因此,需要对研究区域气候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由于小波分析不仅能分析出序列变化尺度,还能确定变化的具体时间,因此被广泛用于气候诊断[20,21] 。Morlet小波分析[22] 用于明确研究区温度及桃花节开幕日期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如果温度序列小波变换系数值越大,就意味着气温变化周期越显著,也表明该地区正经历显著的气温变化;桃花节时间序列小波变化系数值越大,表明节庆日期变化周期越显著。
在此基础上,将温度变化周期和节庆活动日期变化周期进行综合分析,用以判断温度变化周期是否与节庆活动的周期一致。如果变化周期不一致,则表明赏花旅游业还没有意识到气候变化对赏花旅游带来的影响。如果一致则表明人们已开展了调节日期,以适应气候的变化。
4 结果分析
4.1 桃花盛花期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对桃花盛花期影响非常显著,温度升高导致盛花期显著提前。前三个月均温变化对盛花期的影响更大,盛花期前一个月均温升高1℃,桃花开花盛期提前4.16 d(图1a, P<0.01);盛花期前三个月均温升高1℃,桃花开花盛期提前6.47 d (图1b,P<0.01)。这与郑州植物盛花期的敏感程度相仿(盛花期前一个月均温和前三个月均温升高1℃,盛花期分别提前2.7~4.6 d,3.9~9.0 d) [23] 。桃花盛花期对温度变化的敏感表明,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桃花盛花期将发生显著的改变,赏花旅游活动应根据温度的变化对赏花节庆活动的日期进行动态调节。
4.2 物候期与温度变化的特点
由于气温升高会导致桃花盛花期显著提前,气温降低则使盛花期显著推迟。因此,成都龙泉驿赏花旅游业要适应气候变化,就需要根据温度变化动态调节桃花节日期。通过对比桃花节开幕日期与龙泉驿周边4个站点年均温的均值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过去近30年中,成都龙泉驿桃花节除了2000-2004年之外,其余绝大多数的举办日期与当地温度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这说明旅游活动组织者在举办赏花节庆活动时可能已考虑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有意识地根据温度的变化来适时调节节庆的举办时间。其中,1988- 1999年期间,桃花节开幕式日期随温度的波动变化明显,节庆举办方根据温度的变化很好地调节了节庆举办的时间。1988年、1989年、1992年,温度有显著的下降趋势,桃花节开幕日期明显推迟;1998年,温度显著上升,桃花节开幕日期明显提前。但2000-2008 年期间,节庆举办的日期更多的是选择在周末,而没有根据温度变化调整节庆活动日期。2011年以后,举办方又开始有意识的根据气候变化来调节节庆举办的时间(图2)。
4.3 赏花节庆活动日期与温度变化关系显著
为进一步研究龙泉驿桃花节适应的方法,对桃花节开幕日期与前一个月均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相关性显著 (图3a,R2 =0.4479,P<0.01)。说明龙泉驿桃花节活动的举办总体上是基于活动举办前一个月的温度 (温度选用龙泉驿周边4个站点的月均温的均值),在缺少花期预报的情况下,这种调节方法相对可靠。根据 4.2的分析可知,2000-2008年,桃花节开幕日期并未根据温度变化适时调节,而是更多的选择在周末,因此在去除 2000-2008 年的数据后的相关分析中,节庆开幕日期与温度的相关性显 著 提 高 (图 3b, R2 =0.6591, P< 0.01)。这说明节假日对赏花节庆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安排产生较大的影响。但通过对比桃花盛花期数据和桃花节开幕日期数据发现,平均水平上,开幕日期要比桃花节盛花期要晚8天。根据相关研究[24] 对盛花期“花齐放”、花甚浓”等的描述,赏花植物物候期在盛花期已达到最佳观赏时期。若节庆活动日期晚于盛花期,则说明节庆活动的举办整体上对于植物物候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将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活动举办的效果及经济效益。因此,有必要加强花期预报精准性,更精确地安排活动举办的时间。
此外,由4.1的分析可知,温度对桃花盛花期影响非常显著,盛花期前一个月均温升高1℃,桃花开花盛期提前4.16 d,而节庆开幕日期前一个月均温升高1℃,开幕日期仅提前了1.53 d。节庆开幕日期对温度的敏感性远不及桃花物候期对温度的敏感性。表明节庆活动组织者已意识到需要根据温度的变化及时调节活动举办时间,但调节的精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4.4 赏花节庆活动日期与年均温呈现周期性变化
1987-2013年间,研究区温度存在显著的周期变化。图中负值中心表示气温偏低,正值中心表示气温偏高。总体上,气温小波系数等值线在1~3 a、4~7 a、8~12 a左右时间尺度上较为密集。其中,4~7 a时间尺度在研究期间密集程度十分显著,其中心时间尺度在6 a左右,温度经历了低→高→低→高6.5个循环交替;8~12 a时间尺度在1988-2012年期间密集度较强,其中心时间尺度在10 a左右,温度经历了低→高→低→高3.5个循环交替;1~3 a时间尺度在整个分析时段密集度较弱,其中心时间尺度在2 a左右(图4a)。4~ 7 a周期振荡最强,覆盖范围较广,主要发生在1987-2007年,震荡中心在1987年左右,其余周期振荡均较弱(图4b)。
气温不同频率小波方差图中存在6 a、10 a和2 a三个峰值,分别为气温变化的第一主周期、第二主周期和第三主周期(图4c)。因此,研究区气温在1987-2013年间存在6 a 的强显著周期及10 a和2 a的变化周期。可以看出,气温相对偏高阶段为1987-1988年, 1990-1992 年,1994-1996 年,1998-2000 年,2002-2004 年,2006-2008 年和 2010-2011 年;气温相对偏低阶段为 1988-1990 年,1992-1994 年,1996-1998 年,2000-2002 年, 2004-2006年,2008-2010年和2011-2013年(图4d)。
桃花节开幕日期也呈现显著的周期性规律,这表明节庆活动举办的日期受到活动主办方的调节。图中负值中心表示日期偏早,正值中心表示日期偏迟。开幕日期小波系数等值线在4~7 a、8~11 a左右时间尺度上较为密集。其中4~7 a时间尺度在1987-2013年期间密集度高,其中心时间尺度在6 a左右,正负位相交替出现,经历了迟→早→迟→早 6.5个循环交替 (图4e)。4~7 a周期振荡最强,主要发生在1987-2000年,开幕日期振荡中心在1987年左右,其余周期振荡均较弱(图4f)。
开幕日期不同频率小波方差图中存在6 a、9 a和13 a三个峰值,分别为开幕日期变化的第一主周期、第二主周期和第三主周期 (图4g)。因此,研究区节庆活动开幕日期存在 6 a 的强显著周期及 9 a 和 14 a 的变化周期。开幕日期相对偏早阶段为 1987-1988 年,1990-1992 年,1994-1996 年,1998-2000 年,2002-2004 年,2006-2008 年和 2010- 2011 年;开幕日期相对偏迟阶段为 1988-1990 年,1992-1994 年,1996-1998 年,2000-2002年,2004-2006年,2008-2010年和2011-2014年(图4h)。
年均温与节庆活动开幕日期的周期变化对比显示,两者具有相同的第一主周期,且在该尺度周期下的位相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气温偏高对应开幕日期偏早,气温偏低对应开幕日期偏迟。说明节庆活动组织者有意识地根据当年气温的变化调节节庆活动举办的时间,以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植物花期是赏花旅游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气候变化已通过改变植物花期,对赏花旅游活动产生影响。气温增高导致桃花盛花期提前,气温降低导致花期推迟。盛花期前三个月温度对花期有显著影响,桃花盛花期前三个月和前一个月温度升高1℃,盛花期分别提前6.47 d和4.16 d。这说明可以依据当年温度的变化开展花期预报。
当区域气候变化时,赏花旅游的管理部门应及时调节节庆日期,以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否则可能使赏花节并不在景观条件最好的盛花期,这将导致游客错过最佳观赏时期,降低观赏体验。过去近30年,当温度升高时,通常成都桃花节组织者会提前赏花节开幕日期,温度降低时,则会延后举办日期,但2000-2008年没有随温度变化调整赏花节日期,而更多的是将节日安排在周末。这说明,成都桃花节的组织者可能已经意识到气候变化对桃花花期的影响,并开始采取了适应的措施。但在目前缺乏精确花期预报的情况下,赏花节的组织管理者往往倾向于将节庆活动安排在周末或是只能参考以往花期确定当年节庆活动的日期(如北京植物园桃花节)[13] ,但这种方法并不准确。
中国各地类似的赏花、赏红叶等时令旅游活动非常丰富,这些时令旅游活动都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及时调节节庆活动时间是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这需要精确的花期、叶变色期等信息支持。获得精确的花期等信息一方面要加强预报技术的研究,建立可靠性高、精度高的预报模型。另外,建立分布更广,观测物种更多的物候观测站点,同时建立面向公众的实时信息发布平台。中国现在仅有30余个观测站,显然难以满足时令旅游活动开展的需求,大量建立观测站又缺乏经费,这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发展物候观测志愿者,建立公众广泛参与的物候期实时上报机制。另外,考虑到中国目前尚未健全灵活的休假制度,即使节庆活动组织者根据植物花期和气候变化适时调整了活动日期,但游客由于条件的限制也很难在最佳观赏日进行赏花体验,故带薪休假制度的实施将有助于赏花旅游活动举办的成效。
气候变化除了影响花期的提前或推迟,低温等极端天气导致花朵脱落也会严重影响赏花旅游活动的开展。近年来,研究区所在的四川省遭遇了不少低温冷冻等气象灾害的影响。2005-2013年,全省范围内遭遇影响较大的低温冷冻和雪灾5次,干旱7次,暴雨洪涝24次,全省因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共造成农作物受灾面积累计达1631.8万 hm2 ,直接经济损失达2398.1亿元。这些极端气象灾害的发生,在对人类人生、财产和生活造成极大损害的同时,可能对赏花旅游活动开展赖以存在的观赏植物造成巨大的破坏。但是,目前大多数旅游活动组织者尚未意识到这些灾害对旅游所产生的影响。因此,为适应气候变化,赏花旅游做好抵御低温等极端气象灾害工作同样至关重要。旅游管理部门、景区管理者、旅游从业人员应注重相应物种的栽培技术措施的研究和受灾前、灾后的科学管理,如适当的修剪以提高观赏植物的抗寒能力,冻害后可加强病虫预测预报和防治。相关部门应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预报系统,节庆活动组织者适时启动气象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赏花旅游经营者提高防灾意识等,以减少灾害对赏花旅游的影响。——论文作者:刘 俊1 ,李云云1 ,刘浩龙2 ,葛全胜2 ,戴君虎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 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Climate Change 2014: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4.
[ 2 ] 丁一汇, 任国玉, 石广玉, 等.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I): 中国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2(1): 3-8. [Ding Yihui, Ren Guoyu, Shi Guangyu, et al.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f climate change (I):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and its future trend.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06, 2(1): 3-8.]
[ 3 ] Bode S, Hapke J, Zisler A. Need and options for a regenerative energy supply in holiday facilities. Tourism and Management, 2003, 24(3): 257-266.
[ 4 ] 席建超, 赵美风, 吴普, 等. 国际旅游科学研究新热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旅游业影响研究. 旅游学刊, 2010, 25(5): 86- 92. [Xi Jianchao, Zhao Meifeng, Wu Pu, et al. A new hot topic for the research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science: The impac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tourism industry. Tourism Tribune, 2010, 25(5): 86-92.]
[ 5 ] 陶泽兴, 葛全胜, 王焕炯, 等. 中国中东部植被景观观赏季划分的物候学基础. 地理学报, 2015, 70(1): 85-96. [Tao Zexing, Ge Quansheng, Wang Huanjiong, et al. Phenological basis for determination of ornamental tourism season in China. Acta Geographical Sinica, 2015, 70(1): 85-96.]
[ 6 ] 白洁, 葛全胜, 戴君虎, 等. 西安木本植物物候与气候要素的关系. 植物生态学报, 2010, 34(11): 1274-1282. [Bai Jie, Ge Quansheng, Dai Junhu,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woody plants phenology and climate factors in Xi'a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10, 34(11): 1274-1282.]
[ 7 ] 方修琦, 余卫红. 物候对全球变暖响应的研究综述. 地球科学进展, 2002, 17(5): 714-719. [Fang Xiuqi, Yu Weihong. Progress in the studies on the phenological responding to global warming. Adance In Earch Science, 2002, 17(5): 714-719.]
[ 8 ] Zheng Jingyun, Ge Quansheng, Hao Zhixin, et al. Spring phenophases in recent decades over eastern China and its possible link to climate changes. Climatic Change, 2006, 77(3-4): 449-462.
[ 9 ] Frank M C, Thomas R. Response of tree phenology to climate change across Europe.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01, 108(2): 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