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国内学术交流 助力科研成果推广

期刊论文、出版出书、评职称学术咨询

社会认可、全国通用、升职加薪的通行证

重磅!高校评职称大变革,论文要求或将成为历史?

分类:论文发表指南 时间:2025-04-03 热度:621

  近日,一则关于某大学体育教师在顶刊《自然》(Nature)发文,却因学校宣传用词欠严谨而引发舆论风暴的新闻,让高校教师职称评定这一话题再度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在此次事件中敏锐洞察到,在体育、美术与音乐等领域,众多高校教师纷纷将论文发表当作唯一的职业追求,行业内也习惯性地把论文发表状况作为评判专业水平的首要标准。如此一来,那些善于发表论文的教师能够轻松获取更多课题,职称晋升也一路畅通无阻;而真正扎根科研一线、专注本职工作的老师,却因论文短板,在职称晋升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学术舞台:“少数人的游戏”?

  对于绝大多数高校教师而言,发表论文绝非易事,尤其是在顶级期刊发表更是难如登天。严格的评审流程、有限的发表名额,使得许多一线教师不得不花费数年时间,反复雕琢稿件,历经多次退修,才有可能获得发表机会。这种普遍存在的困境,与少数学者的 “高产神话” 形成了鲜明反差。以教育学领域为例,一项针对 2016 年至 2020 年间 36 种教育学期刊数据的研究表明,顶尖学者和高层次大学(985 和 211 高校)几乎垄断了绝大部分的发表资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泽文指出:“若长时间不发表论文,职称很可能一直停留在讲师或副教授级别。在学术界,马太效应显著,即 20% 的科研人员发表了 80% 的期刊论文。” 一位博士在读研究生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也无奈感慨:“期刊大量稿件被约稿占据,留给普通作者发表论文的空间和资源少之又少,而需求者却众多。”

  打破枷锁:取消 “必选” 前置要求

  据某机构开展的大学教师生存状况研究数据显示,高达 88% 的大学教师承受着工作带来的中重度压力,其中 “科研或论文发表要求”(70%)成为最主要的压力来源。正如一位高等教育人士在科学网发文所提及的,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指出,现代大学已沦为一种 “焦虑机器”,学者们普遍面临心理健康问题,根源就在于对论文产出的要求不断加码,追求更多、更快。

  为打破职称评审中的 “一刀切” 和简单化弊端,进一步激发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活力,教育部早在 2022 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规定,“不得将科研项目、经费数量、获奖情况、论文期刊层次、头衔、称号等作为职称评审的限制性要求”。去年,教育部网站发布的《山东大学以 “四个坚持”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文提到,山东大学深化辅导员职称制度改革,落实 “双重身份、双线晋升” 和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 要求,在思政系列职称评审中,取消科研论文、项目等 “必选” 前置要求,推行体现立德树人贡献的代表性成果 “多选” 机制,极大地激发了辅导员队伍的创新活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各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审中,对论文发表仍有着不同程度的规定。

  部分高校教师由于发稿心切等原因,往往会忽视期刊的发文水平,只求尽快发表。针对这一现象,当下许多高校已建立校内期刊预警制度,制定本校的 “负面清单期刊目录”“重点监控期刊目录”“SCI 期刊黑名单” 等,并明确规定在 “预警目录” 上发表的论文,既不计入教职工工作业绩计分和奖励认定范畴,在科技评价中也不予经费支持,在职称评审中更是不予认可。经梳理发现,高校创建的本校学术期刊预警名单,大多依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的《国际期刊预警名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术论文负面期刊清单》,以及其他学术界公认或媒体公开曝光披露的不规范、质量低劣的刊物编制。例如,2022 年 4 月 8 日发布的《河南大学科技论文发表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自中国科学院公布期刊预警名单之日起,在预警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不予报销论文发表的相关费用,不予计入科研贡献积分,在各类评审评价中不予认可。”

河南大学科技论文发表管理办法

  多元评价:破 “唯论文” 时代来临?

  回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南京大学率先从国外引入 SCI 论文指标,并将其作为当时教师职称评审及博士生学位授予的关键评价依据,这一举措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自 90 年代起,由于过度追求论文数量等因素,导致科研价值取向发生扭曲。为此,南京大学开启了改革之路。自 2014 年起,该校明确提出开展问题导向的原创研究;到了 2018 年,又进一步构建起 “三位一体原创驱动式” 科学研究新模式。如今,南京大学正积极践行一套以质量和贡献为核心要素,以论文、奖项、专利、专著、决策咨询报告、文献整理、学术译著、艺术创作等各类成果形式为支撑的综合评价体系。同时,在人才考察方面,覆盖整个培养周期,全面考量教师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专业发展等多个维度的表现。

  南京大学的改革并非个例。中国药科大学人事处处长钟文英指出,职称改革中的破除 “唯论文” 导向,并非完全摒弃论文,而是要破除 “SCI 至上” 的倾向,更加注重高质量论文,而非单纯追求数量。上海交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学术发展与成果处处长陆琪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谈到:“教师晋升过程中,除了论文,还要考量其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方面的表现,比如在本科生教学方面的投入,以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情况等,是一个综合评价的过程,经过全面考核后才有可能晋升。”

  论文发表在高校教师职业发展中,既占据着重要地位,又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樊秀娣所指出的,当前教育科研评价改革正在不断深入发展,许多顶尖高校已不再单纯看重论文数量和发表期刊的等级。但仍有部分学校过度重视顶刊论文。因此,她强调,应更加关注学术成果的实际价值和贡献。

  在高校教师的职业发展道路上,论文发表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承载着学术进步的希望,又给众多教师带来了沉重负担。尽管教育部已出台相关政策,试图打破职称评审中的不合理限制,部分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改革路径,但不可否认的是,论文至上的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在这场关于论文的激烈讨论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学术不应成为 “少数人的游戏”,高校教师的价值绝不能仅由论文来评判。每一位在教学一线辛勤耕耘、致力于知识传承与创新的教师,都理应得到认可和尊重。破 “唯论文” 的改革之路任重道远,需要高校、教育部门以及整个学术共同体的持续努力。唯有如此,高校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殿堂、创新的摇篮,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文章名称:重磅!高校评职称大变革,论文要求或将成为历史?

文章地址:http://m.sciqk.com/p-16386.html

相关推荐: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免费咨询,高端品质服务、还犹豫什么呢?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