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发表指南 时间:2025-04-07 热度:364
近期,一则来自立陶宛广播电视台的消息引发学界广泛关注:维尔纽斯大学果断开除了 10 名学生,原因是他们在作业与毕业论文中不当使用人工智能,未按要求明确说明或披露使用情况。而今年以来,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明尼苏达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也纷纷出现类似事件。《自然》杂志 2023 年针对全球博士后展开的调查数据显示,约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借助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优化文本、生成或编辑代码、整理文献。在这股科技浪潮下,利用 AI 辅助完成论文的现象,悄然 “渗透” 进大学生群体。
一、AI 滥用乱象丛生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AI 深度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盛行,在缺乏规范手段的情况下,引发诸多乱象。在各大网络平台搜索 “AI 论文代写”,瞬间便能涌现出大量教程,宣称 “60 秒免费生成三级大纲,3 分钟产出万字论文”“各类论文皆可生成,确保原创,无惧查重与隐私问题”,公然诱导大学生使用 AI 撰写论文。对于面临论文、考研、考公、考证等多重压力的大学生而言,借助 AI 辅助快速完成毕业论文,似乎成了节省时间与精力的 “捷径”。不少使用过 AI 辅助论文撰写的大学生甚至表示:“AI 产出的内容比我自己写得还好。”
国外的 AI 滥用乱象更为严峻。以英国为例,据媒体报道,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在过去两个学年中,学生利用 AI 作弊的情况最为突出,共发生 402 起。利兹贝克特大学以 395 起位列其次,考文垂大学在过去两年因学生使用 AI 作弊作出的学术处罚也高达 231 次。
二、高校积极应对,规范 AI 使用
面对 AI 滥用的严峻形势,国内高校迅速行动,积极探寻学生使用 AI 工具进行内容创新与杜绝不规范行为的界限。2024 年 11 月 28 日,复旦大学教务处发布规定,被媒体称为国内高校首个 “AI 禁令”。该《规定》明确提出 AI 工具禁止用于研究设计、数据分析、论文撰写等核心环节的 “六个禁止”。同时规定,学生违反相关规定使用 AI 工具,将视情节轻重,给予纳入毕业论文(设计)考核成绩、不准答辩、取消合格成绩等处理;构成学术不端(不当)的,依照相关校纪校规,给予纪律处分、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撤销学位等严厉处理。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学生使用指南》,也出台了类似规范,要求学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完成作业时,必须对相关内容进行明确标注,且直接生成的内容不得超过全文的 20%。东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则引入 AIGC 检测技术,严格把控学术质量。这些举措不仅是对学生学术诚信的严格考验,更是高校积极应对新技术挑战的有益探索。
三、顺应潮流,开设 AI 通识课程
AI 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要坚决杜绝滥用,但也要让学生学会合理使用 AI。不少地方与高校顺应这一潮流,纷纷开设 AI 通识课程,助力大学生搭乘人工智能时代的 “快车”。2025 年初,在安徽省教育厅指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省内 13 所高校,结合各自学科优势,共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并面向全省本科高校发布,力争让所有本科生都能接受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北京市也积极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 年)》中 “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的战略部署,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纷纷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四、多方协同,严守学术底线
AI 的 “双刃剑” 效应愈发明显:合理使用能大幅提升效率,而滥用则会严重破坏学术生态。专家指出,AI 生成的文字本质上是数据重组,缺乏原创思考与创新观点,若隐瞒使用情况,与传统 “代写” 无异。为此,学术界呼吁:在规范制定方面,需进一步细化 AI 使用场景、范围和标注要求,清晰区分 “辅助” 与 “代写”;在技术层面,持续优化 AIGC 检测系统,提高对虚假内容、伪造数据的识别精度;在考核评价方面,破除 “唯论文” 倾向,积极探索实践报告、项目设计等多样化评价方式。
AI 并非洪水猛兽,合理运用能为学术研究与学习生活注入全新活力,助力莘莘学子在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但一旦滥用,学术诚信的基石将被动摇,学术生态也将遭受重创。高校出台的一系列规定与举措,是对学术底线的坚定守护,为学生正确使用 AI 指明方向。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站在科技与教育的交汇点,更应明辨是非,铭记学术道德。既要积极拥抱 AI,掌握使用技巧,借助时代东风提升自我;又要时刻保持警醒,绝不让便利演变为学术不端的温床。期待在学校引导、学生自律以及技术进步的协同作用下,AI 能真正成为推动学术进步的得力工具,让每位学子在人工智能时代,坚守学术底线,绽放创新光芒,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学术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