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发表指南 时间:2025-04-26 热度:726
近期,一则 “山东省人社厅规定职称评审取消论文数量要求” 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多家媒体报道称,自 3 月起,山东省不再将论文发表数量作为职称评审的 “必要条件”,转而综合考量教师教学成果、科研能力、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因素,并引入代表作评价制度,允许教师提交最能体现专业水平的成果参与评审,同时强化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学能力考核。此消息一出,网友纷纷在山东省人社厅网站留言求证,官方却给出 “无相关政策” 的答复,最终证实这是一则谣言。但这一事件充分彰显了舆论对于 “职称改革” 和 “科研人才评价” 的高度关注。
作为我国科技人才改革试点的 6 省市之一,山东省近年来在人才评价改革方面成绩斐然,积累了宝贵经验与操作方法,备受瞩目。
一、改革先锋,创新举措层出不穷
2022 年 11 月 9 日,科技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确定 12 家科研院所、9 家高等院校或高校附属机构、6 个地方(上海市、山东省、湖北省、四川省、深圳市、南京市 )开展为期两年的试点工作。
在全国范围内,山东率先探索扩大科研单位科技人才自主评价权,鼓励科研机构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灵活考核机制,以创新能力和岗位匹配度为导向,“一事一议” 精准评价科技人才,并在全省设立 20 家试点单位。过去,“论文多、奖项多” 是职称评审硬性标准,如今在灵活考核机制下,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不同阶段,都有适配的评价指标,确保各领域、各阶段优秀人才都能脱颖而出,获得奖励或提拔。
随着《山东省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聘管理办法》《关于完善高等学校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办法的指导意见》等制度文件出台,山东省进一步将机构设置权、人才招聘权、职称评审权、内部薪酬分配权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权等下放到高校和科研院所,使人才评价更贴合实际科研需求。
湖北作为另一试点地,也鼓励高校以 “科技成果” 作为教师晋升依据。湖北工业大学修订职称评审和优秀科技人员评选办法,在职称评审中单列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通道,明确不同类型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可直接认定为教授或参与教授资格申报,无需考核高水平 SCI 论文、国家级项目等指标。今年初,该校材化学院青年教师王磊凭借团队自主研发的 “干法成型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技术” 打破国外垄断,企业转化总金额达 1703 万元,满足学校 “成果导向” 职称评审要求,被认定为教授。
二、权力下放,高校自主评审新趋势
对于众多高校教师而言,论文发表难度极大,尤其是在顶级期刊发表更是难上加难。评审严格、名额有限,一线教师往往需反复打磨稿件、多次退修,耗时数年才能获得发表机会,不少人因 “论文门槛” 影响职称晋升。以教育学领域为例,一项针对 2016 - 2020 年间 36 种教育学期刊数据的研究表明,顶尖学者和高层次大学(985 和 211 高校 )占据了绝大部分发表资源。
值得关注的是,无论是国家政策、地方文件,还是这些试点省市,都在大幅下放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在此背景下,各大高校人才评价制度各具特色,极具吸引力与参考价值。
中北大学在职称评审中取消高级职称评审论文数量要求,实施分类评价改革。根据教师岗位性质和工作内容,将教师分为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和教学科研并重型三类,分别制定不同评价标准。教学为主型教师评价主要依据教学质量、教学成果和教学改革项目;科研为主型教师评价侧重于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则综合考量教学和科研表现。
南京大学积极践行综合评价体系,以质量和贡献为核心,以论文、奖项、专利、专著、决策咨询报告、文献整理、学术译著、艺术创作等各类成果为支撑,全方位考察人才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专业发展等多维度的表现,覆盖人才培养全周期。
中国药科大学人事处处长钟文英指出,职称改革破除“唯论文” 导向并非摒弃论文,而是破除“SCI 至上”倾向,注重高质量论文而非数量。上海交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学术发展与成果处处长陆琪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教师晋升需综合考量,除论文外,还需看其在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方面的表现,如本科生教学投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情况等,是综合考核后的结果。
高校教师职业发展中,论文发表是把双刃剑。从评价政策改革到评审权力下放,高校不断提升人才评价自主性与合理性,更加注重人才综合素质和实际贡献,摒弃单一评价指标。这种多元化评价方式为高校人才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