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教育论文 时间:2021-11-15 热度:676
摘 要:中考语文“情境化”试题通过典型任务,为学生提供了在复杂情境中展示个性化学习成果的机会,突出了学以致用的理念,树立了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广大教师恰切地实施“情境化”教学策略,有助于实现教、学、考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情境典型任务“情境化”教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教育改革评价总体方案》明确了教育评价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引领作用。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命题要“增强情境的真实性、典型性、适切性,提高试题情境设计水平”,发挥引导教育教学作用。这说明,以具体情境为载体的考查方式已经进入中考语文试题命制范围,将对教师的教学起到导向作用。
一、认识“情境”的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和教学建议中提出了“情境”一词,其含义大致有三种:一指文学作品描述的情形和景象,比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1];二指创设的教与学的情境,比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2];三指评价需要的交际情境,比如“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4],并把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分为三种,即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生个体独自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社会生活情境指向校外具体的社会生活,强调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构成中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强调语言交际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达方式等。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学生探究学科本体相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语文学科认知能力。《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则把“情境”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生活实践情境”,这类情境与日常生活以及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第二类是“学习探索情境”,这类情境源于真实的研究过程或实际的探索过程,涵盖学习探索与科学探究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
综上,语文课程领域的“情境”含义大致可归纳为三种:一指文学作品本身建构的文学意境、情境等;二指学习者所处的自然环境、交际场景等;三指“教学主体在教、学、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习者构筑的背景、环境、场景等”。[5]
二、中考语文“情境化”试题的命题立意
(一)以情景为载体,设置典型任务,突出学以致用的能力
“建构生活化的教育情境,是教育回归生活的路径之一。”[6]“情境化”试题需要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设置有代表性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即典型任务。典型任务为学生提供了在复杂情境中展示个性化学习成果的机会,试题给了学生创造性的开放空间,笔者以河北省2021年中考试题第4题为例说明。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白洋淀的绿水青草之中,建有一条气势不凡的栈道。栈道向水面蜿蜒延伸,水面中央有台翼然临空。台上悬挂着一块匾额,匾额上题写着“集翔台”三个大字。匾额两侧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春水初生群类乐,风弦一曲万方听。
(1)假如你参加研学旅行活动,来到风光旖旎的白洋淀,请你结合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相关句子,向同学们介绍匾额中“集翔”的意思。
(2)请对“春水初生群类乐,风弦一曲万方听”这副对联进行简要赏析。
这道题以白洋淀“集翔台”的匾额和对联作为试题情境载体,这是社会生活情境,指向真实的社会生活;试题还设计了“研学旅行”的情境,布置了典型任务:请你结合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相关句子,向同学们介绍匾额中“集翔”的意思。情境任务明确了口语交际的对象和场合,同时把《课标》推荐背诵篇目《岳阳楼记》中的相关语句融入到口语交际的情境中。这一情境设计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的交际功能,这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考查了识记、理解与运用的综合能力,实现了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语文课程内容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融合,试题以真实、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为情境载体,考查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矫正了教学中存在的弱化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这两大板块教学的现象。
(二)以情境为载体,方法和策略为支架,突出思维发展的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珍视学生阅读中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以情境为载体的试题,通过方法和策略支架突出了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考查。笔者以江苏南京市2020年中考第17题为例。
17.佳肴弗食,不知其旨;好书不品,不知其妙。下面是米豆和小轩所写读后感的提纲。你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另4选角度444,写出你的读后感提纲。
相关知识推荐:教师评中级职称的论文要求
这道题借助“米豆”和“小轩”的提纲创设情境,又巧妙提供了写“读后感”的思考方法,体现了试题的友好性。题干提供了两部名著的读后感材料,在测试内容上允许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任选一部,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以“读后感”为典型任务串联起题干的限定与测试的开放要求,达到了以点带面的效果。试题用“米豆”“小轩”的读后感提纲做策略支架,使封闭的试题与学生的开放作答巧妙勾连,给了学生创新表达的空间,引导教学向真阅读、会阅读迈进。
(三)以情境为载体,树立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化”语文试题以真实、具体的情境为载体,通过典型任务考查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能力。笔者以河北省2020年中考语文第3题为例说明。
3.下面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出现的标语,请你选出最喜欢的一条,并说出理由。
①与时间赛跑,同疫情抗争。
②众志成城,防控疫情。
③不要出门!不要出门!!不要出门!!!
④人多莫去凑热闹,出门记得戴口罩。
⑤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从情境设计来看,这道题精心选取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的五条宣传标语,是社会生活情境。这些标语内容表达多样,修辞手法、语气语势、语言风格都不相同。它们有的提示防疫时间的紧迫,有的表达人们战胜疫情的决心,有的提醒人们防疫要求等;有的用词典雅,富有文化气息,有的明白晓畅,浅显易懂。“请你选出最喜欢的一条,并说出理由”,设问开放,任选一条,从任意角度写出喜欢的理由,答案多元,不求唯一,给了学生充分表达的空间。试题考查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能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现象,树立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
三、探索语文“情境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巧妙设置教学情境,以任务驱动来推动核心素养落地
“语文课程中实施阅读教学,可以从阅读共同体培养、阅读任务设计、阅读过程监控、阅读成果强化四个方面努力。”[7]其中阅读任务设计需要巧妙设置情境,以典型任务来驱动阅读教学,这样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助推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比如教学《骆驼祥子》,典型任务可以设计为“探究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在任务驱动下,设置三个情境来驱动任务。一是制作“祥子买车的大事年表”,培养学生概括整本书的阅读能力;二是“晒晒祥子的朋友圈”,用祥子的身份发布朋友圈,展示祥子的生活状态,培养梳理小说人物关系的能力;三是“圈点批注评价祥子形象”,培养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三个驱动任务台阶式渐进,层层铺垫,再探究“祥子悲剧,谁之过”,把阅读推向深入,培养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拓展迁移,探究小说结尾的几次改版情况,引导学生续写小说结尾,培养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在阅读情境中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统编教材特别重视阅读方法和策略指导,名著导读在介绍某部书的内容之外,还以该书为例,谈某一种阅读方法或某一类书籍的阅读策略。比如“圈点批注法”在统编教材七年级第二单元《黄河颂》中进行了批注示例,在名著导读《骆驼祥子》中进行了“圈点批注法”指导。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过程中,要加强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读好一本书或一类书,向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外语文生活延伸,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能力。
(三)重视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重视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体悟与思考能力,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比如“为《骆驼祥子》设计封面”,学生们设计出“一人一车”“一人一车一城”“一人一城”“多人多车”“一人一骆驼”“一人一车一骆驼”等富有创造性的封面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展开评价,选出最喜欢的封面并说明理由。这一评价把人物、主题等阅读内容巧妙联接,学生在选择和评价时需要有整体思维和审辨思考,这样就使阅读走向了深度学习。
综上,中考语文“情境化”试题已将学科问题融入到真实具体的情境中,语文教学也要形成开放又富有活力的课程,引导学生捕捉新信息,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探索新路径,解决新问题,使学习更具个性化和创造力。——论文作者:吴红芳
文章名称:语文“情境化”试题的教学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