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国内学术交流 助力科研成果推广

期刊论文、出版出书、评职称学术咨询

社会认可、全国通用、升职加薪的通行证

轮毂轴承内法兰盘淬火工艺优化

分类:农业论文 时间:2022-04-24 热度:892

  摘要: 对 55 钢轮毂轴承内法兰盘感应加热淬火工艺进行了试验优化,研究了淬火液浓度、电流频率、功率时间比、淬火液流量等因素对淬硬层表面硬度和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淬火液浓度的降低和加热功率的增加,淬硬层表面硬度逐渐升高,在一定范围内,淬火液流量和淬火频率对淬硬层表面硬度影响不显著。淬火液浓度过低会导致淬火开裂风险增加,加热功率升高会导致淬硬层表面马氏体粗大。淬火液浓度 5% ,加热功率 169 kW,加热时间 5. 6 s,淬火频率 15 kHz,淬火液流量 80 L /min 为最优工艺参数。

轮毂轴承内法兰盘淬火工艺优化

  关键词: 轮毂轴承; 感应淬火; 马氏体; 淬硬层; 硬度

  在第三代轿车轮毂轴承的设计制造中,钢球和小内圈常采用 GCr15 轴承钢,其热处理后表面硬度可达到 63 ~ 65 HRC,从热处理设备、工艺参数、质量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研究,相对较为成熟[1-5]。而内法兰盘为了保持较高表面硬度和良好心部韧性,并考虑经济性,常选用 65Mn、70、55 钢。因其形状复杂,不同区域对淬火深度、硬度要求不同,对热处理工艺要求较高。目前,对这 3 种材料用于轮毂轴承内法兰的感应淬火研究不多,许佩宜等对 70 钢的内法兰盘的淬火进行了工艺研究[6],闫野等对 55 钢与 S55C 钢丝杠的淬火工艺进行了对比研究[7]。生产实践表明,相比于 65Mn 和 70 钢,55 钢的感应淬火硬度会偏低。本文以某型号三代轮毂轴承内法兰盘为研究对象,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以硬度为主要指标,对 55 钢的内法兰盘淬火工艺进行优化研究。

  1 技术要求

  三代轮毂轴承内法兰盘如图 1( a) 所示,其表面需要进行淬火的区域如图 1( b) 所示,其中,A 处为法兰盘台肩,B 处为与密封圈配合处,C 处为与钢球接触的滚道,D 处为与小套圈装配台肩,E 处为与小套圈配合面,各区功能不同对淬火要求也有区别。对于关键的 C 区,研究表明,滚道淬硬层深度在 2 mm 左右时疲劳寿命最好,滚道硬度应比滚动体低 2 HRC 左右[8],各区域具体要求见表 1。

  某型三代轮毂轴承内法兰材料为 55 钢,其主要化学成分用 ARL3460 直读光谱仪实测值见表 2。基体采用调质处理,组织为回火索氏体,硬度范围在 230 ~ 260 HBW10 /3000。

  2 试验方案

  本次工艺优化时,根据前期研究及现场经验,对于部分已掌握的影响因素不做研究,选用 PAG 淬火液,保持淬火液压力 0. 5 MPa,冷却时间 12 s,淬火能量 945 kW·s 不变。选取淬火功率与时间比值作为变量因素之一( 取值见表 3) ,加上淬火液浓度( 质量 分数) 、淬火频率、淬火液流量共四因素,每个因素三水平,忽略交互作用影响,采用 L9 ( 34 ) 正交试验,淬火后采用固定方案进行回火,试验方案见表 4。

  由单人、单机、同工位、同感应器,同型号同批次产品进行感应淬火回火试验,淬火设备为国产某型号中频感应淬火机,机床最大功率 200 kW。回火在网带式连续回火炉上进行。

  为降低误差,每组试验取 5 件样品,取 5 组的平均值作为该组试验值进行分析。样品经切样、磨抛、腐蚀后制成试样进行观察、测试分析。按标准操作程序采用 200HRS-150 洛氏硬度计( 精度 0. 1 HRC) ,测试各区域淬火、回火硬度,检测位置在距表面 1 mm 处。采用 Axio Vert. A1 金相显微镜观察组织形貌,采用 MH5l 测量淬硬层深度。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 1 淬硬区轮廓及淬硬层深度

  经观察,所有样品淬硬区宏观轮廓清晰,无微观裂纹,9 组试验方案的轮廓没有明显区别,典型轮廓见图 2,可以看到,淬硬层覆盖了关键位置 A ~ E,边界尚清晰,有约 0. 2 mm 过渡区,过渡区与基体调质及冷却方式有关,一般认为过渡层过小或过大对滚道耐疲劳性能均不利,但目前尚未形成明确控制标准,倾向于较小的过渡层,本文不对过渡区大小进行研究。经测量,9 组试验方案的淬硬层深度均能满足技术要求,且相差不大,这是因为淬火能量不变的结果。

  3. 2 淬硬区硬度

  按前述试验方案及测量方法,得到淬火及回火后各区域硬度。限于篇幅,本文只列出最为关键的 C 区( 滚道) 硬度( 其余各区硬度变化规律与 C 区一致,且与 C 区较为接近) ,结果见表 5。使用 Minitab 做田口分析得均值-效应图( 见图 3) 。

  从图 3 中可看出:

  1) 淬火液浓度对硬度影响最为显著,在清水、5%和10%浓度时,硬度均值分别为63. 9、62. 7 和 61. 7 HRC。淬火液浓度越高,冷却效果越差,淬火后硬度越低。反之,浓度越低,淬火硬度越高,但淬后开裂风险增加。为进一步分析淬火液浓度的影响,对所选某品牌 PAG 淬火液,按 ISO 9950: 1995 标准测试不同浓度淬火液 ( 40 ℃时) 的冷却速度,如表 5 所示,可以看出,清水具有最大的最大冷速和 300 ℃冷速值,故淬火硬度最高, 10% 浓度时最大冷速和 300 ℃ 冷速值均最低,故淬火硬度最低。5% 浓度具有适中的最大冷速和 300 ℃ 冷速值,硬度居中,开裂风险相对较小。结合前期残余应力及裂纹分析研究结果,淬火液浓度取 5% 较为合适。

  2) 淬火液流量对淬硬层硬度影响不显著。流量太小,影响冷却效果降低,前期研究表明低于 50 L/min 时,工件表面温度过高易产生自回火。在本次优化所选范围内,流量从 80 L /min 到 120 L /min,硬度变化 < 0. 1 HRC,从 节 能 的 角 度,选 择 80 L /min 较 为合适。

  3) 在淬火总能量一定的情况下,淬火功率时间比对硬度有明显影响,功率时间比越高,硬度越高。功率时间比从 20、30 到 41,硬度提高了约 0. 6 HRC,仅从硬度考虑选取 41 的功率时间比更好,此时选用功率为 197 kW,已接近机床功率上限。

  4) 淬火频率对淬硬层硬度影响不明显。淬火频率从 15、16 到 17 kHz,硬度变化 < 0. 1 HRC。但电流频率过低时,会使用高的功率密度,此时感应器上的载流密度高,容易造成感应器损坏。频率越高时,电流的集肤效应越强,加热层越趋向金属表面,因此淬硬层深度越浅。基于前期研究,在本次优化试验频率范围内,淬硬层深度都能满足技术要求,综合考虑,选取偏低的淬火频率 15 kHz 更合适。

  相关知识推荐:英文论文怎么查重不麻烦

  此外,无论 55 钢淬火硬度多大,在本试验回火条件下,回火后淬硬层硬度均稳定下降约 2. 5 HRC 左右,硬度下降值符合控制标准。

  3. 3 显微组织分析

  观察发现,9 组试验得到滚道 C 处的显微组织有区别,其中,1、6、8 组( 对应功率时间比 20) 试验得到的组织类似,为细马氏体,按 JB /T 9204—2008《钢件感应淬火金相检测》,在 400 倍下评级为 5 级淬回火马氏体,见图 4( a) 。2、4、9 组( 对应功率时间比 30) 试验得到的组织类似,为较细马氏体,在 400 倍下评级为4 级淬回火马氏体,见图 4( b) 。3、5、7 组( 对应功率时间比 41) 试验得到的组织类似,其马氏体针粗大,在 400 倍 下 评 级 为 3 级淬回火马氏体,如 图 4 ( c) 。由于加热能量不变,加热功率越高的产品,加热时间就越短,由表面向内部的热量传导越少,表面集肤效应强,导致表层淬火温度过高,故马氏体针粗大,此时淬硬层硬度增加,淬裂的风险增大,耐磨性、冲击性能下降,JB /T 9204—2008 标准要求 3 ~ 7 级合格,为避免过热倾向,将功率时间比从 41 /1 调整为 30 /1 较为适宜,对应机床功率 169 kW,淬火时间 5. 6 s。

  4 结论与展望

  1) 55 钢内法兰盘淬火优化工艺参数为: PAG 淬火液( 浓度 5% ) ,淬火液压力 0. 5 MPa,冷却时间 12 s,淬火能量 945 kW·s,功率 169 kW,时间 5. 6 s,淬火频率 15 kHz,150 ℃ 回火 90 min。使用该组参数进行连续生产,产品淬硬层深度、表面硬度、显微组织等基本能满足技术要求,且设备性能得到了充分利用,硬度> 60 HRC,但仍低于 65Mn 钢淬火后的硬度,这可能与材料本身有关。

  2) 随着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未来可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优化 55 钢轮毂轴承淬火工艺: ①采用高效率淬火机床和感应器,提高热效率; ② 采用感应回火工艺,降低整体回火时间。——论文作者:熊 伟1,2 ,杨 阳3 ,梅 松3 ,张 文1

  参考文献:

  [1]余先涛,张皓然,屠梦莹,等. 轴承套圈热处理工艺及其装备[J].金属热处理,2018,43( 10) : 86-89. Yu Xiantao,Zhang Haoran,Tu Mengying,et al. Heat treatment process and equipment for bearing rings[J]. Heat Treatment of Metals, 2018,43( 10) : 86-89.

  [2]孔永华,李思贝,周江龙,等. 等温淬火工艺对 GCr15 钢领组织和耐磨性的影响. 金属热处理,2016,41( 7) : 95-99. Kong Yonghua,Li Sibei,Zhou Jianglong,et al. Effect of austempering process parameters on microstructure and wear resistance of GCr15 steel spinning ring[J]. Heat Treatment of Metals,2016,41( 7) : 95-99.

  [3]杨 晔. 轴承套圈的中频感应加热淬火[J]. 金属热处理,2006, 31( 2) : 85-86. Yang Ye. Medium frequency induction hardening of bearing rings[J]. Heat Treatment of Metals,2006,31( 2) : 85-86.

  [4]高 斌,全腊珍. 提高 GCr15 钢轴承套圈淬火质量的工艺措施[J]. 现代制造工程,2003,28( 6) : 81-82. Gao Bin,Quan Lazhen. Improving heat treatment process for raising quality of quenching GCr15 steel bearing rings [J]. Modern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2003,28( 6) : 81-82.

  [5]尤雷蕾,端木培兰,王艳山. 感应淬火轴承套圈的裂纹分析[J].金属热处理,2012,37( 11) : 128-129. You Leilei,Duanmu Peilan,Wang Yanshan. Cause analysis and reappearance test for not quenching parts in finished bearing[J]. Heat Treatment of Metals,2012,37( 11) : 128-129.

  [6]许佩宜,顾剑锋. 三代轮毂轴承法兰内圈的感应淬火工艺[J]. 金属热处理,2015,40( 10) : 68-71. Xu Peiyi,Gu Jianfeng. Induction quenching process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hub-bearing flange inner ring[J]. Heat Treatment of Metals, 2015,40( 10) : 68-71.

  [7]闫 野,王 倩,李 波,等. 55 钢与 S55C 钢丝杠光杆感应加热淬火比较[J]. 金属热处理,2014,39( 4) : 37-40. Yan Ye,Wang Qian,Li Bo,et al. Comparision of induction hardened 55 steel and S55C steel screw polished rods[J]. Heat Treatment of Metals,2014,39( 4) : 37-40.

  [8] Bhadeshia H K D H. Steels for bearings[J]. Progress in Material Science,2012( 57) : 268-304.

文章名称:轮毂轴承内法兰盘淬火工艺优化

文章地址:http://m.sciqk.com/p-13218.html

相关推荐: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免费咨询,高端品质服务、还犹豫什么呢?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