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国内学术交流 助力科研成果推广

期刊论文、出版出书、评职称学术咨询

社会认可、全国通用、升职加薪的通行证

从历史地理角度看古代大同的战略地位

分类:文史论文 时间:2019-07-16 热度:658

  大同是我们山西省的第二大城市,处在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被称之为山西之屏障、北方之门户,这个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经验,根据大同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参照与大同相关的历史典籍资料,以历史地理的视角,从军事、地理、政治文化三个维度来审视古代大同的战略地位。

  大同被称之为北方锁钥,古往今来,大同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能源储备,成了兵家眼中的宝地。早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大同的主要居民为北狄人,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民族之间相互征战讨伐,之后大同在战国、秦、汉历史时期被称之为雁门郡。两晋历史时期,被称之为雁门郡的大同北部大部分地区又被鲜卑民族所占据。之后的漫长历史时期,随着朝代的兴衰更迭,大同几经变化。接下来笔者就从军事、地理、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来对大同的战略地位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一、军事地位:边关重地,用武之地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我国北方的塞北草原地区活跃着大大小小的民族,他们在生息繁衍中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些优秀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突厥、回纥、匈奴、鲜卑、女真、契丹、门股、乌桓、林胡等等民族。我国的历史上民族间的相互讨伐征战时有发生,这些生杀讨伐在居于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的大同也是时有发生,甚至有时候这些强悍的少数民族会直接危及中原封建王朝的统治。从整体上看,虽然大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和中原封建王朝有时候也会和平共处,但这些和平并不是稳定的绝对和平状态,而是充斥着试探性的侵略骚扰。

  正因如此,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的统治王朝都会不自觉地重视如何加固边防,抵挡和监视外族侵略的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古代所修筑的长城。长城的修筑本意主要是针对北方少数民族强大的铁骑力量。铁骑运行速度较快而且破坏力较大,往往令中原统治者们寝食难安。长城的设计者原本是想将长城当做一道屏障,有效地阻挡铁骑部队的行进,让中原军队及时的发现少数民族的侵袭活动,并将这一消息迅速地传递给后方的中原部队,方便他们迅速做出反应,来为抵御外族侵略做准备。

  然而实际上,长城的作用并没有像上述笔者所描述的那样强大,一旦少数民族的铁骑部队突破长城的一个点,那么后续的少数民族部队就会顺势而发,横扫千军。后续的历史发展轨迹也验证了长城的这一事与愿违的军事工事之弱点。为了充分利用长城的些许优势,弱化长城的军事缺陷,之后的不少军事家开始重视长城内外周边地区的军事防御和部署,如此一来,大同所在位置的独特军事战略地位就被发掘了出来。

  大同的军事战略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大同位于北部地区,这一地区恰好和强悍的少数民族所在地接壤。因此如果在这里部署军事防御工事,就可以直接监视少数民族的动向,及时发现少数民族的军事举动。其次大同城市所在的区域为盆地中心,盆地中心位置地势平坦,可以供中原王朝囤积大量的兵马粮草,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最后,大同城市的外部边缘地势险要,东边是太行山、西部是黄河、北部有阴山,这样的地理位置可以据险防守,是十分完美的战略要塞。总而言之,大同的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备受中原王朝的重视和青睐。但也正是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在少數民族南下入侵中原的时候,大同成为首当其冲的城市,因此历史上的大同也是饱受战乱之苦。接下来笔者就结合大同地区相关的资料典籍的记载,来谈谈大同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时期。

  先秦时期,被称之为雁门和代郡的大同是赵国的边塞要地。随着历史的推移,北方的匈奴民族实力逐渐增强,匈奴与中原统治王朝的争夺较量也逐渐激烈。几经朝代更迭,赵武灵王时期,匈奴势力更为强劲,为了最大程度上抵御匈奴,赵武灵王在大同地区建筑长城,并在大同地区设立郡,这也是历史上中原王朝统治者第一次在大同设立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同的战略地位第一次得到了明确。对于这一历史情节,相关的资料典籍都有很明确的记载。

  之后的相关历史事件的发生,也从另一侧面印证了大同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战略地位:赵武灵王之后,赵国的国运开始走向下坡路,与之相反,匈奴势力迅速崛起,但在李牧镇守大同的时期,创造了“杀熊木十万余骑,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十余岁不敢近赵边”的神话。这些明确而详细的历史记载从侧面展示了大同在当时历史时期,于军事防御方面所承担起的重要职责。

  秦朝时期,大同的战略地位再次被强化,秦国在大同地区设立两个郡县,来充实大同的实力,增强大同在抵御外族入侵中的军事作用。汉代时期北方匈奴势力强大,汉朝统治者一方面对匈奴等外族采取亲和政策,一方面不放弃强化大同地区的防守。汉朝统治的百十年间,与匈奴等外族势力的斗争和较量从未停止,但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征战杀伐当中,大同边塞要地的位置从未改变。这一点也说明,历史上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对大同这一位置的战略地位的认可和重视。

  随着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指针指向了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的大同以被的外族入侵势力主要是北突厥民族。这一时期,隋唐的统治者迫于外族的入侵压力,大同及其周边地区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起来。明朝的大同被称之为大同府,是当时明朝的北方锁钥。明朝时期的外族入侵势力主要是北元民族。为了防御北元入侵,明朝加紧了在大同及其以北附近地区军事工事的修筑,借此来抵御北元民族和之后蒙古族势力的入侵。

  永乐年间,明成祖正式迁都背景,这一时期外族势力格局有所变动,各项管理制度也在调整,因此统治者急需创立新式的防御体系来确保京师的安全。由此大同的战略地位再次被重视。之后的漫长历史时期,大同地区的军事工事建设越来越完备,大同联合其他周边地区为中原王朝的长治久安铸起了一道坚固的栅栏。纵观历史发展,王朝的兴亡更迭,在外族入侵和中原统治者维持自身统治的争斗中,大同的战略地位始终没有大的变动。历史的积淀,在大同地区留下了城池、边塞设防、重兵把守等记录。这些行为和举措都是大同地区特殊的军事战略地位的具体表现。

  二、地理位置:边贸中心,交通要塞

  上述文章笔者分析了大同地区在历史各个发展时期中所承担起的战略军事职责,揭示了大同地区突出的历史战略地位。其实除了边关重地的标签之外,大同地区还有着十分重要的经济战略地位及价值。从春秋历史时期以来,由于大同是中原地区与西北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带,因此大同也一直处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融合点,成为中原与外族物质贸易、交流互通的重要地区之一。历史的大同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属于战争的紧张防御状态,在战争之外,中原和少数民族和平相处的时期,大同更多地扮演了边贸中心、交通要塞的重要角色。中原地区的商人和外族在这里进行友好往来、互通有无。因此大同地区的这一经济地位和价值为推动民族融合,加快民族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史上大同地区的经济战略地位及价值凸显最为明显的几大时期分别是秦朝、汉代、北魏、隋唐、辽宋夏金、元朝、明朝、清朝。这些重要的几大历史时期,大同因其经济地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对于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大同的发展,历史书籍资料上都有明确而详细的记载,由于篇幅有限,笔者在这里就不再做过多赘述,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参阅相关的资料典籍来进行更详细的了解。

  三、政治地位:一代京华,两朝陪都

  大同的政治地位也不容小觑,这座城市曾经是两朝的陪都。公元四世纪初始,塞外游牧民族鲜卑族中的拓跋部强大起来,公元398年,拓跋部的首领将首都迁到大同(当时被称之为平城),并将国号改为魏(就是我们常说的北魏)。这就是大同历史上第一次被作为都城。北魏在大同的建都充分印证了该地区的政治文化地位。历史风云变幻莫测,之后的北魏出现了南北分裂的局面,但是在南北分裂的动荡历史时期,大同的发展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和破坏,反倒进入了全面开发和建设的全新历史时期。具体的建设和开发,相关的历史典籍资料中都有详细的记录,表现为北魏在原本汉朝平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成为包含宫室、宗庙、社稷等重要职能结构的重要城市。这种规模和城市形态,在当时发展相对落后的封建时期,足以被称之为国际性的大都市。这一时期的大同的城市人口还创造了超越100万的历史新记录。

  也正是得益于大同的经济条件和军事条件,北魏最终在太武帝太延五年,也就是公元439年最终统一了北方地区。虽然之后的公元493年,北魏统治者孝文帝迁都到了洛阳,但是大同的政治文化地位始终没有改变,大同仍然继续发挥着它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作用。同时,北魏的统治者在迁都洛阳之前,就考虑到北部外族柔然的威胁,为了确保大同地区的长治久安,北魏统治阶级特地在大同以北的周边地区修筑了长城,设立六镇,这一举措成为了大同地区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即大同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其实归根结底,造成大同城市地位转变的最终决定因素是鲜卑拓跋部在大同的建都。

  公元936年,由于后晋的政治失利,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因此大同地区先后成为辽代和金代的西京,公元986年,北宋收复十六州的计划失败之后,大同作为辽西京的地位逐渐稳定下来,之后的辽金对大同进行了全面的修整再建,大同重获新生。其实大体来说,这一时期的大同(西京)不仅是北方较为重要的政治、经济重心还是重要的战略要塞。

  四、結束语

  综上所述,大同这一地区以其独一无二的区域位置,在我国漫长的历史时期曾经发挥了强大的军事、政治文化和经济价值,为推动历史发展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笔者借着这篇关于“从历史地理角度看古代大同的战略地位”的文章,抛砖引玉,期待唤起广大业界同行对于大同这一地区更深层次的认知。

  参考文献:

  [1]雍际春.河西四郡及其战略地位论要[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5):1-5.

  [2]张子宇.浅谈明代九边及其地理形势[J].才智,2015 (19):298-299.

  [3]康玉庆.北魏建都平城刍议[J].太原大学学报,2010 (04):72-75.

  [4]朱江琳,杨光华.从历史地理角度看古代大同的战略地位[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30-34.

  [5]陈金凤.何承天军事思想论析——以《安边论》为中心[J].南都学坛,2009(03):23-28.

文章名称:从历史地理角度看古代大同的战略地位

文章地址:http://m.sciqk.com/p-5840.html

相关推荐: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免费咨询,高端品质服务、还犹豫什么呢?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