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国内学术交流 助力科研成果推广

期刊论文、出版出书、评职称学术咨询

社会认可、全国通用、升职加薪的通行证

浅议低碳生活的推广路径

分类:经济论文 时间:2022-02-11 热度:543

  摘要:低碳生活是一种新型、绿色的生活方式,正在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 但是,由于人们低碳生活意识淡薄、对低碳生活存在误解以及低碳生活的推广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和监督执行,导致低碳生活推广遭遇困境。对此,政府部门必须给予相关的政策指引和大力宣传,通过民众的广泛参与以及低碳技术的支持,最终实现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浅议低碳生活的推广路径

  关键词:低碳生活;推广困境;推广路径;低碳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消费需求一直处于有增无减的状态,这直接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源源不断地排入大气层,全球变暖,冰川缩减、海平面上升……诸多环境问题开始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持续发展。 对此,2003 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倡导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进而在全球引发了一次经济发展理念、能源消费结构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 低碳生活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一、低碳生活:新型、绿色生活方式

  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指在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生活理念的引导下,减少衣、食、住、行过程中碳排放量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一种新型、绿色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既能保证经济社会正常发展, 又能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活方式。

  我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积极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2008 年 6 月,中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共同发布了《中国生态足迹报告》, 表明中国推广低碳生活的信心和决心。 众多民众的“低碳“意识开始加强,开始践行低碳生活,用自己的行动致力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如上班族在上下班过程中,尽量少使用私家车,多搭乘公共汽车,有条件的可以步行上下班,一方面进行了“有氧运动”,另一方面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在消费过程中,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使用环保袋,放弃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我们可以简单的计算一下,生产一个塑料袋需要消耗 0.04 克标准煤, 产生 0.1 克二氧化碳,全中国每天如果有 8 亿人放弃使用一个一次性塑料袋,那么,我们每天将节约 32 吨标准煤,少排放 80 吨二氧化碳,一年可以节省 11 680 吨标准煤,少排放 29 200 吨二氧化碳, 这就是 8 亿中国人少用一个塑料袋的效果。所以说,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改变全球变暖现状,缓解能源危机,从低碳生活入手,既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途径之一,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低碳生活推广困境

  开展低碳生活, 是为了更好地建设低碳城市,实现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低碳生活虽然概念简单,但其内涵丰富,真正做起来还是较为艰难。尽管我们在公交、地铁上都能看到低碳生活的大幅海报和宣传视频,但是,还是有诸多市民忽视,甚至拒绝以低碳起居、低碳出行、低碳饮食为主要内容的低碳生活。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低碳生活意识淡薄。在生活中,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只关注自己的生活现状,甚至是只关注自己当下的生活现状,严重缺乏低碳意识,为了追求生活享受,高碳、高排放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必然选择,出门不管远近,都选择私家车或者出租车的出行方式;夏天不管天气变化,只要温度升高,空调就会一直运行;在家中,诸多大功率电器同时使用,而忽略这些电器是否真正需要运行。 即使有人站出来建议他们节能减排,他们也会觉得减少大气二氧化碳排放是国家、政府、企业应该关注的事,他们才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体,个人努力可以忽略不计。 而事实上,个人也是作为国家、集体、社会中的一份子,他们忽视低碳生活的行为,其实质就是拖了整个社会节能减排生产、生活的后腿。

  第二,对低碳生活理解存在偏差。低碳生活,简单的理解可以说是在日常起居、出行、饮食生活中,注重节约,减少碳元素的消耗。但是,有一部分人则认为低碳生活只是一种理想,是一种过度节俭,返璞归真的 原始生活。 在这个生活过程中,因为大部分电子产品退出生活舞台,人们自身更多参与其中,双手、双脚又被束缚到生活中,从而导致加重个人身体负担,办事效率降低,因此,低碳生活枯燥无味,降低生活质量和经济质量,是存在于诸多人思想中的一种误区。 还不少人认为,“低碳生活”是一种理念,是应该提倡的,但是,他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和现实生活渐行渐 远。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1 个 7W 灯 泡 可 以 发 出 40W 的普通灯泡的亮光,但是,它目前的价格却是普通灯泡的 2-3 倍,而一般的普通灯泡使用寿命一般都长达三四年,所以相比下来,诸多老百姓还是会选择 40W 的普通灯泡,这些生活中的小尴尬,都让低碳生活的理念在人们心中日渐模糊和淡化。

  第三, 目前低碳生活的全面推广缺乏切实有效的政策指引和监督执行。由于缺乏详细的低碳生活政策鼓励及监督,在很多老百姓心中,低碳生活更多的是一种习惯,一种和节俭挂钩的与奢侈浪费相对立的个人生活方式,他们缺乏一种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觉得应该去使用节能灯泡,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使用太阳能。 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仅次于美国,高碳社会、高碳经济以及高碳生活都必将给我国未来的发展带来沉重的代价。

  三、低碳生活推广路径

  (一)政府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理念,率先垂范

  政府首先要通过建立节能标准体系,实现产业优化,引导产业向低碳结构化转变,同时引导人们实现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 其次,政府部门要做好低碳生活的广泛宣传工作,让每一位市民对低碳生活都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让人们在点滴中认识到低碳生活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是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实现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后代负责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各级政府要率先垂范低碳生活, 各部门都要广泛深入地开展节能减排、推广低碳生活的活动,自觉抵制“过度性消费”、“炫耀性消费”、“一次性消费”、“便捷消费”等,坚决抵制资源浪费行为。 第三,政府部门应根据人们的低碳生活实际情况, 制定低碳生活的生活准则和建立鼓励机制。依据低碳生活“低耗能”、“低污染”、“低排出”的原则,大力支持低碳技术产品的研发、推广建筑节能产品、燃煤燃气产品、绿色照明产品、节水产品和节能产品的使用,如节能灯、太阳能热水器,公交车代替私家车等等。 相信只有通过政府部门的大力影响,低碳生活才能深入老百姓的思想和行为之中。

  (二)民众广泛参与,积极践行

  人民群众才是低碳生活最大的践行团体,他们的行动对低碳生活的推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所以,发动广大民众参与低碳生活是推动低碳生活践行的最广泛力量。 近年来,低碳生活开始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碳补偿”、“碳汇林”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2008 年,我国首个官方碳补偿标志诞生。 通过人们自愿捐资,进行“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的活动,从而调动广大人民的低碳积极性。 在八达岭,一个“碳汇林”已经形成,人们出于抵消自己的碳排放的初衷,来到八达岭通过植树的方式吸收自己曾经排放的二氧化碳,这都是低碳生活践行的典型。其实,低碳生活涉及方方面面, 折射了生活的每一个点滴。 如电灯、空调、打印机,一旦不使用,就立即关闭电源;在可能的情况下,用步行代替电梯;用公园慢跑代替跑步机锻炼,用自行车代替私家车;多用电子邮件、MSN 等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采用节能灯泡,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等等。 只要广大民众广泛参与低碳生活,就能实现节能减排、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三)依靠低碳技术,引导低碳生活

  2007 年 9 月 , 胡锦涛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 15 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高广生曾说:“技术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行低碳经济的关键。”所以说,低碳技术的全面推广,还必须依赖低碳技术的支持,否则,低碳生活真的会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低碳技术包括工业、建筑、交通、能源各方面的节能技术,发展核电、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等,以及清洁高效的煤发电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技术。在我国,要针对居民生活的情况,充分利用各大科学研究机构和研究人才,积极进行低碳技术研发。同时,通过国际合作,借鉴国际上成功的低碳技术经验,如“碳综合和技术”,就是通过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然后进行植树造林、二氧化碳捕捉和埋存等方法把排放量吸收掉,从而达到低碳的目的。

  纵观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全面实现低碳生活的确存在一定的困境,但是,只要政府大力倡导节能减排,民众积极参与,那么,低碳生活一定能够得到广泛推广,成为扼制“气候变暖”、“高碳经济”的利剑,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论文作者:向章婷

  参考文献:

  [1] 刘立,陆小成,李兴川.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低碳技术创新及其社会建构[J].中国科技论坛,2009(7).

  [2] 陈红英,唐芳.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J].改革与开放,2009(9).

  [3] 课题组.2050 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76-80.

  [4] 张一鹏.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J].中外能源,2009(4).

  [5] 田晨.低碳生活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J].世界环境,2008(2).

文章名称:浅议低碳生活的推广路径

文章地址:http://m.sciqk.com/p-12792.html

相关推荐:

NOW!

Take the first step of our cooperation迈出我们合作第一步

免费咨询,高端品质服务、还犹豫什么呢?


点击咨询学术顾问